首页 > 财经 > 财富生活

消失的麻油作坊

2014-11-25 10:32:23 来源:

  商洛日报-商洛之窗讯 记者 肖云 见习记者 陈琛
  商州区牧护关镇因海拔高,气候寒冷,温差较大,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年代,牧护关人根据自身地理条件种植了一种喜凉作物——麻。那时,镇上几乎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有一块麻地,“麻”品成为了那时牧护关镇的一个特产。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种麻的人越来越少,而那一片片翠绿的麻地也成为了那个年代牧护关人美好的回忆。
  在百度里搜,有苎麻、亚麻、黄麻、剑麻等诸多类,而牧护关镇的麻应属线麻的一种。线麻又分为籽麻和花麻,籽麻产籽,花麻相对皮更坚韧,可以用来拧绳、纳鞋底,麻籽用来榨油,麻油性凉,利痰通便,麻秆用来烧火,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麻全身都是宝。村民们将麻籽压成油后,自家舍不得吃,通常都拿去集市上卖掉,80年代时一斤麻籽油都能卖到10来块钱。牧护关镇秦政村三组村民物兴照曾开过13年的麻籽加工作坊,他亲眼见证了麻在牧护关镇的兴盛和衰落。
  那时的物兴照家里很穷,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为了生计,他贷了5000元款,买了一个压油机,搞起了麻籽油加工。“麻的种植和加工像它的名字一样,麻哒。”物兴照笑着说,为了压好油,他专门请了一个师傅,学了三年才把技术吃透。物兴照告诉记者,压油要经过很多程序,非常繁琐,先把麻籽炒熟,用石碾子磨碎,再用手搓成更小的碎末,掺水打喷,上锅蒸饼,最后上榨出油。虽然各个作坊榨油的流程都是一样,但出油率依然有高有低,这个秘诀就藏在几个需要手工操作的环节里。每年寒露一过,就到了“放麻”的时候,因此10月到腊月也成了压油作坊最忙的月份,最忙时7天7夜他都没睡觉。因为出油率高,他家的作坊常常人满为患,连三岔河镇的村民都不惜雇人背着麻籽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赶来压油。人多时,物兴照总是先给远路的人压油,即便这样,有的人还是得等到第二天才能排到。“回不去了,我就免费给他们管食宿。”物兴照回忆着,“那时,我一天能挣100多块钱,比有工作的人一个月挣的钱都多。”1988年前后,物兴照一冬挣了8000块钱,紧接着第二年收入就上了万,还被镇上评为“万元户”,奖了一台收音机。后来,物兴照用榨油的钱盖了三间大瓦房,成为村里人人羡慕的对象,“油坊给我带来了富足的生活,我记得当时光盖房就给工人吃了两头大肥猪。”
  随着岁月的变迁,再加上相对于其他的作物,麻籽产油量并不高,很多人都放弃了种麻,麻地里不产麻了,物兴照的作坊也日益冷落,有时十天半个月都没有一个生意。1998年,无奈的物兴照将麻油加工的机器一股脑卖作了废铁。“牧护关镇共10多家油坊,都先后关闭,我算是坚守到最后的一家。”从此,麻的时代一去不返,想到当年的盛景,物兴照慨叹不已,他对那个年代也依然怀念不已。“麻籽油一烧焦,满屋子都是香味,做碗油泼面,简直是世间少有的美味啊。”

5.jpg

物兴照向记者展示保存多年的麻线

编辑:王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