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近年来,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和公务员的待遇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东部地区一位曾参与制定某研究机构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位事业编制的正教授的养老金待遇从以前和副局级干部持平一路下降到和处级持平,在有的地方还不如科级。“一位正教授的付出和贡献只能得到和科级持平的养老金,还要向下往企业退休人员靠拢,光从贡献角度来说就是不公平的,试点方案可行性太低。”
据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事业单位改革服务局介绍,养老金制度和退休制度下,养老保障的天壤之别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之一。尽管国务院曾出台“职业年金”方案,可缩小事业单位人员参保后退休的差异,但这笔钱由谁出?是财政出、企业出,还是员工自己出,尚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任务艰巨。
改革最大难点在于群体间的利益协调
多数受访者认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已经酝酿很久了,社会保险制度的统一性肯定是未来改革的方向,但改革之路还很漫长。改革在目标与大方向之外,还亟须进一步细化改革内容、完善改革配套措施。
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认为,实现不同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的“并轨”,最大难点在于群体间的利益协调。他认为,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应同时进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首先,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虽然有差异,但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另外,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去碎片化”,建立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能只一部分,另一部分按兵不动。
引人注目的是,在广东省深圳市、中山市等地区,不仅事业单位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公务员养老“并轨”也开始破冰。
据中山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局长张洁艺说,中山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尽管这项改革刚开始阻力也很大,但这部分人群不应该特殊,公务员、机关事业人员参保,能给群众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也是社会公平的要求。
张洁艺介绍,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按企业职工的办法,每月交纳社保进入个人账户。当然,当这部分人群退休之后,养老金一部分从个人账户中出,差额部分由财政补齐。虽然在待遇上仍比企业职工优越,但在国家没有打破双轨制的情况下,已经是一种探索。(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