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光明
今天上午,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决议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安徽省食品安全监管“四员”制度目前已在城乡基本铺开,但在基层偏远地区,“四员”的身份却很尴尬,均为兼职,难以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城乡接合部监管处盲区
去年10月,安徽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专题询问。会议认为,食品安全隐患依然较多,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特作出决议。决议下发后,安徽省政府将决议内容细化分解成20条任务,逐条进行分工落实。
合理配备和充实监管人员,重点强化基层监管执法力量,是决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为实现横到边、纵到底的全覆盖监管,安徽省强化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食品安全职责,积极推进监管工作重心下移,大力推进基层食品安全管理员、宣传员、协管员、信息员等食品安全监管“四员”队伍建设。
“目前,全省所有的城市社区和乡镇基本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四员’制度。”安徽省副省长花建慧作报告时说。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城乡接合部和农村等基层偏远地区,监管“四员”均为兼职,工作责任难以落到实处,食品安全监管依然处于盲区。对此,安徽省将科学合理设置基层监管机构,夯实基层监管力量,加强监管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
省级机构检测能力不足
今年中秋节前夕,安徽省食药监局对月饼生产、销售和餐饮企业自制等环节进行全面监督抽检,在全省首次集中统一发布31组不合格月饼产品信息,其中不乏知名餐饮公司“中枪”。这一做法,得到较好的社会反响。
近年来,安徽省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专项整治,持续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初步建立起包含食品安全各环节、覆盖全省的检验检测和风险评估网络。和去年相比,今年安徽省一级监测点由9个地市扩大到16个地市,二级采样点由32个县(市、区)增加至60个县(市、区)。
但目前,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薄弱,特别是基层检验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缺人员、缺技术、缺设备、缺经费以及检得慢、检不准、检不了等问题,承担食品检测检验任务的省级机构也存在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县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工作,探索检测资源有效整合模式和机制,提高风险监测评价预警能力,全面提升检验检测水平。”花建慧指出。
生产经营者违法现象增加
截至今年11月,安徽省“打击食品犯罪保卫餐桌安全”专项行动共破案32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29名,涉案价值1.28亿元;捣毁食品犯罪“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黑窝点”264个、打掉犯罪团伙79个,有力威慑了犯罪分子。
按照加大对食品安全生产经营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的决议要求,安徽省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开展“打击食品犯罪保卫餐桌安全”等专项行动,组织部署打击乳制品、地沟油、肉制品3大破案攻坚战和打击假劣食品集中整治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安徽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在调研时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者违规违法现象有增无减,非法生产经营、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等现象较多发生。
这其中,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不够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报告指出,以食品安全法修订为契机,安徽省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在省人大常委会指导下争取尽快制订食品安全条例的同时,还将加强食品安全绩效考核,强化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部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今年9月,安徽省政府已下发通知,将食品安全纳为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正式指标,考核工作将于年底进行。
本报合肥11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