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企业家:中国粮食问题不是够不够吃而是能不能吃

2015-05-12 10:04:38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有机农业完全禁止使用化肥、化学合成的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并杜绝“反季节种植”。

  有机农业完全禁止使用化肥、化学合成的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并杜绝“反季节种植”。

  【产业·公司】上膳源们的“有机困境”

  “一半人吃好了,另一半人就吃不饱”?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克|江苏报道

  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就“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污染源,占到我国全部污染排放的半数以上”的说法,向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求证。张桃林称: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非常突出,总体上讲不容乐观,但是也有不少地方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得到一些好转,为今后打好攻坚战提高了基础。

  这一新闻话题引发公众的极大关注,其中,就包括一些从事有机农业的企业家。在他们看来,在农业面源污染总体情况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完全禁止使用化肥、化学合成的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并杜绝“反季节种植”的有机农业,应该得到很好的发展;但现实情况不尽如人意,比如在有机农产品需求和销量最大的上海,有机农田的面积仅9700亩,全国有机农产品在全部农产品中的比例至今仍未超过0.1%,国内有机食品销量仅占食品销售总额的0.02%。

  有机农业为何没有大规模推广

  “现在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够不够吃’而是‘能不能吃’,保什么样的‘供给’?”4月23日,在位于江苏省泰州市胡庄镇的“上膳源生态农场”,“上膳源”创始人、上海容邦集团总裁李相军开门见山,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达了他对粮食生产的看法。

  4月2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4—2015)》显示,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将以“12连增”达到6.1亿吨。李相军认为,“在耕地面积逐渐萎缩的情况下粮食连年高产,化肥、农药的‘贡献率’非常可怕。”

  据了解,虽然从2005年开始,中央连续6年将“发展有机农产品”写入“一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有机农产品”,但一些从事有机农业的企业家表示,政府出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有机农业的产量不足以抵御粮食风险。一些业内人士形象地称之为“如果一半人吃好了,另一半人就不能吃饱”。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牛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最发达国家都没有让国民只吃不施化肥、农药的农产品,如果那样肯定会面临饥饿的危险。

  有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按照“有机”标准,普通农田必须要有3年左右的“转换期”乃至需要“撂荒”(即停止种植以及停止使用化肥、农药及受污染水源),如果大规模推广,粮食供给很可能会出问题。

  对此,“海归新农民”、江苏海之客农业发展公司CEO姜方俊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供给安全”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与此同时,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枯竭现象同样值得我们警惕,此外,“产量大小更多的是由作物品种决定的,而且可以通过有机方法增强地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包括上膳源和姜方俊的壹号农场在内,华东地区一些较具规模的有机农场大都刚刚起步,由于地力恢复缓慢、病虫防治困难以及反季节作物的自觉禁止,产品总量目前确实不如常规农业,在产量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尚有待时日。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支持开办有机农场,更多的是出于“招商引资”的考量。

  有机农产品被误读为商业噱头

  环保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简称OFDC)明确规定,有机农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然而,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严苛的要求,有机农业的社会认可度出现了问题—不少人认为有机农产品的“健康”概念只是商家的营销噱头,因为中国已经很难找到大规模的“有机”土壤,有机农业的“逻辑起点”就不正确。

  还有媒体报道认为,不用农药、化肥就需要饲养更多畜禽获得肥料、开垦更多农田增加总产,不仅无法保护环境,反而会加剧粮食和环境危机。而检测数据并没有发现有机农产品的营养价值高于常规农产品,有机农业拥趸者们极力推崇的“口感”又不能运用常规方法测定,因此有人认为,追求“有机”是食品安全不断爆出丑闻给消费者心中造成的死结,有机农产品的“商机”正缘于此。

  李相军认同“有机土地很难寻找”的说法:“现在我们能够找到的符合有机生产条件的地域的确非常稀少。”但他同时坚持认为,这不是放弃有机农业的理由:“上膳源的实践证明,认真打好3年的基础,相当多土地是能够通过转换达到有机条件的。”

  李相军的“3年转换说”,在壹号农场同样得到了证实—该农场2010年5月土地撂荒,2012年2月顺利通过IFOAM(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和OFDC的“有机转换认证”。

  姜方俊认为,现在尽管国家不断地加大低毒高效化肥农药的研发和推广,但以生物和物理方式替代化学方法消灭农作物病虫害还是应当成为农业的技术方向,否则无法消除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了几年化学植保的周文,正在变身江苏仪征江扬生态农业公司的生物植保专业人员,他认为已经没有所谓的净土,但“努力改造环境以生产出最好的农产品是‘有机’的追求”。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药,4月29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国内最大的拟除虫菊酯原药生产基地江苏扬农化工集团,该公司有关专家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农药的技术指标逐步走向高效低毒,科学使用可以保证安全,但农民尤其是老一代农民极易导致农药残留的用药习惯仍然有待矫正。对于“不用化学农药能否确保农业高产”,专家的看法与李相军、姜方俊们差异很大—“不用化学农药肯定不行,凭借既有的技术手段,生物和物理方法还很难抵御不断‘强化’的病虫害,以农村现存劳动人口数量,人工除草也不能满足大规模农业的需要。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农业根本不能摆脱农药,化学合成则依然还是农药生产的主要手段。”

  “问题就出在这里,”李相军说,“许多农民不懂也不愿‘精确投放’,他要的就是产量—种子还没有下地就已经浸泡在药水中了!”

  有机农产品价格为何畸高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有机农产品价格普遍较高,甚至达到常规农产品10倍以上,这也成为人们不看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的重要理由—价格高企使得这一市场过于“小众化”。

  例如,在上膳源农场,白萝卜一斤30元、散养鸡一只150元;在壹号农场,青菜一斤14元、韭菜一斤17.5元、鲫鱼一斤38元。

  对于有机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李相军和姜方俊都不认为是产量导致的“物稀而贵”,成本巨大才是核心因素。姜方俊说:“高出常规农业许多的人工不计,一亩农田就要施4000公斤左右、经过近一年时间熟化的有机肥料,仅此一项成本就很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上膳源农场看到,存栏量只有7000只的草鸡占用了100亩土地,为了改善鸡的生长环境,农场还专门在这块土地上种植了6000棵香樟树和5种牧草。此外,上膳源农场的西红柿生长周期不低于120天、散养鸡的生长周期不低于210天,而同类常规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只需要3个月甚至更短。

  江扬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窦业云则从另一个侧面阐释了有机农业高成本的由来:“一旦发现病虫害蔓延,而现有的生物和物理方法又无法立即扑灭,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将相关地块的作物彻底销毁。”

  即使不作简单的成本比较,李相军也认为,真正的有机农产品就应当卖出好的价钱来。在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交流中,李相军多次提到一个观点—“价廉的一定不物美,物美的一定不价廉。”据他介绍,在2015年1月的一次农业品牌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农产品应以满足民生需求和农民增收为前提,不分高低贵贱,并举例说如果没有短期速成鸡便无法应对市场需求。李相军反驳称:“5毛钱一斤的白菜你如何让它安全?一斤白菜只卖5毛钱你又怎么让他增收?”

  李相军和姜方俊都认为,有机农业其实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农业形式,强调“有机”只是为了在概念上跟“现代农业”区别开来。但“反现代农耕”不是简单地师法古人以致重新“刀耕火种”,而是要运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农业物理实现农业的“革故鼎新”。记者在上膳源和壹号农场都看到了现代化的生产设施,甚至有德国、日本当今最先进的农业机械。

  一些从事有机农业的企业家表示,因为没有大量的国家投入,有机农业在我国进展缓慢且收益不高。李相军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民间投资有机农业至少是10年一个周期,5年后或许才慢慢有所回报。”姜方俊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现在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农场都可能不会挣钱,但他会一直做下去。

  据了解,不少颇具规模的有机农场,因“前景不明”或“不堪重负”已经悄悄转变经营方向,改种并不严格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因而产量、价格接近常规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地方物价部门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有机农产品明显贵于常规农产品”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因为常规农产品有很多价格因素被排除在商品售价之外,比如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而这些代价最终还是要人类自己来清算甚至被迫加倍偿还。

  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农药和化肥,但不能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绿色食品: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农药和化肥,但对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通常比无公害标准要严格。(据公开资料整理)

  • 相关阅读
  • 国内油价三连涨部分地区95#汽油步入7元时代

    原标题:国内油价三连涨 部分地区95#汽油步入7元时代   今日零时起,国内油价再次迎来上调。93号汽油每升上调0.2元,0号柴油每升上调0.21元。分析认为,调价落实后,全国部分地区97#、95#汽油将步入7元时代,而大...

    时间:05-12
  • 一国企高管侵吞上亿国有资产曾贿警察羁押举报人

    原标题:一国企高管侵吞上亿国有资产 曾贿警察羁押举报人   梁兴辉涉嫌三宗罪在深圳中院受审 曾贿赂警察羁押举报人近4月   一国企高管利用自己和妻子、妻弟控制的多家公司,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资产,涉案...

    时间:05-12
  • 上海官方调查后回应“黄牛抢拍近千张车牌”不实

    原标题:上海官方调查后回应“黄牛抢拍近千张车牌”不实   据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消息,针对网络有关4月18日上海个人机动车额度拍卖中,有竞买人利用百余台电脑编程一次性拍中985张额度的传言,上海市机动车额...

    时间:05-12
  • 公积金利率跌至历史最低超百城住房公积金松绑

    原标题:公积金利率跌至历史最低 超百城住房公积金松绑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多次降息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创新低,对购房者的吸引力大增   “2015年以来,全国已经有超过100个城市发布了不同力度的住房公积...

    时间:05-12
  •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利释放活力:并未忽视交易安全

    原标题: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利释放活力:并未忽视交易安全   ●在降低公司的市场准入门槛同时,要创新债权人保护机制,实现鼓励投资兴业与维护交易安全的统一。   ●“两虚一逃”罪名的限缩解释,不意味瑕疵出资...

    时间:05-12
  • 审计署:跟踪审计要重点抓好重大政策落实情况

    人民网北京5月12日电 (杨曦)据审计署网站消息,近日,审计署办公厅印发《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共十三条,明确了跟踪审计的目的、审计对...

    时间:05-12
  • 海外油气资产整理或需10年油价下跌三桶油未抄底

    原标题:海外油气资产整理或需10年 油价下跌三桶油未抄底   文章导读:在“三桶油”集体低调的时候,另一支力量却异军突起。2014年全年,包括洲际油气、熔盛重工等在内,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油气规模超过22亿美元。一...

    时间:05-12
  • 中国亿元级富豪加码海外投资

    原标题:中国亿元级富豪加码海外投资   有熟悉中资海外直投业务的人士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中国富豪在海外投资房地产和高端制造业等产业比例较高,投资需求有很大潜力   在今年北京顶级豪...

    时间:05-12
  • 刷卡费降低餐饮业有望减负10亿发卡行收入或被腰斩

    原标题:刷卡费降低餐饮业有望减负10亿 发卡行收入或被腰斩   2012年至2014年,餐饮业年刷卡交易总额分别为1971亿元、2141亿元、2151亿元   近日,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针对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征求意见...

    时间:05-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