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生物技术突破有望推动新一轮“绿色革命”

2022-08-23 04:46:43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创新世界潮】

  ◎本报记者 刘 霞

  近年来,一系列农作物生物技术取得突破,这些技术有望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帮助人们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更好的营养,预示着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到来。

  高产新小麦品种催生第一次“绿色革命”

  第一次“绿色革命”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一系列科学技术进步的出现,粮食产量与日俱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农学家诺曼·博洛格成功培育出高产抗病的半矮秆小麦品种,这种小麦使谷物产量增加了一倍多,成为应对世界粮食危机的关键。这项农业技术的推广,被称为“绿色革命”。

  随后,其他作物育种家在博洛格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了其他主要谷物的产量。自1961年以来,全球谷物产量增长了400%,而世界人口增长了260%。博洛格因其成就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博洛格历经20年艰巨的杂交工作培育出高产抗病的小麦品种。今天,作物育种家正在现代生物技术工具的加持下,显著提高作物产量、耐受干旱以及对抗病虫害的能力。

  新技术大幅减少氮肥使用量

  在第一次“绿色革命”时期,农作物需要增加化肥施用量才能获得更高的产量。但有些肥料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农作物未吸收的氮和其他肥料流经地表会刺激河流、湖泊和沿海地区中有害藻类的生长。过量的氮肥会被土壤细菌分解,导致大气中二氧化氮的浓度不断上升,二氧化氮导致全球变暖的“威力”是二氧化碳的300倍。此外,利用大气氮生产工业氨是能源密集型产业,预计到2050年,氮肥的生产将消耗全球能源的2%。

  好消息是,两个现代植物育种团队取得重大突破,将大幅减少农作物生产所需的氮肥量。

  今年7月,中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报告称,基因OsDREB1C在水稻中犹如一个“分子开关”,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和氮素利用效率。进一步的田间试验证明,在水稻品种中增强表达这种基因,可使水稻产量提高30%以上,氮素利用效率提高25%以上。而且,本次发现的关键基因不只限于水稻内,还广泛存在于玉米、小麦等作物基因组中。

  氮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但植物不能直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它们可以利用的形式。花生和大豆等豆类植物有根瘤,可以利用固氮细菌为植物提供氮肥。水稻和小麦等谷物植物则没有这种能力,必须依靠从土壤中的肥料中吸收无机氮,例如氨和硝酸盐。

  今年7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一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成功地对水稻品种进行基因编辑,使其根部适合固氮细菌。因此,当在有限的土壤氮条件下生长时,基因编辑品种的水稻产量会比常规品种高20%至35%。相关研究刊发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每年可为美国农民节省数十亿美元的化肥成本,同时也有益于环境。他们相信,这一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应用于其他谷物作物。

  利用动物肥胖基因让植物“增肥”

  据美国《理性》杂志报道,来自北京大学、贵州大学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动物肥胖基因让植物“增肥”。科学家们将动物肥胖基因FTO转入到水稻细胞中,用它来控制基因表达,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具体来说,就是将FTO基因片段搭载于环状DNA,通过根癌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FTO基因在水稻细胞中表达的蛋白,可以擦除RNA甲基化修饰m6A,并且影响相关RNA功能表达。

  在实验室条件下,新品种水稻的产量是原来的3倍。田间试验中植株的质量提高了50%,产量也提高了50%。而且作物的根更长,光合作用更有效,能够更好地抵御干旱的压力。

  重要的是,这项技术在水稻和马铃薯植株上取得了相似的结果,而这两种作物并不特别密切相关。这表明,这一基因可以在广泛的植物中发挥作用,相关研究刊发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理性》杂志在报道中指出,这场由新生物技术推动的“绿色革命”预示着一个未来——使用更少的肥料提升农作物产量,最终获得更多粮食,这有助农田恢复,减少水污染及温室气体排放。

  • 相关阅读
  • 2022年服贸会新设环境服务专题展 设置元宇宙体验馆

      中新网8月23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和2022年服贸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会上表示,今年服贸会继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其中线下展览展...

    时间:08-23
  • 教育部等三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小院支持力度

      中新网8月23日电 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近日印发《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教育部研究生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教育部研究生司负责人表示,“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研...

    时间:08-23
  • 商务部:2022年服贸会将有超400家世界500强及国际龙头企业线下参展

      中新网8月23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和2022年服贸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会上介绍,本届服贸会将会有超过400家的世界500强以及国际龙头企业线下...

    时间:08-23
  • 今年以来出口量持续创新高 中国新能源汽车驶向全球

      今年以来出口量持续创新高,呈现良好增长势头——  中国新能源汽车驶向全球  在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装载着各大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大拖车排起长队,等待着漂洋过海,抵达欧洲、中东、南美等地。  中国汽车...

    时间:08-23
  •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本报记者 刘志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

    时间:08-23
  • 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如何? 商务部回应

      中新网8月23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和2022年服贸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有记者提问: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稳外贸压力较大,请问商务部,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如何?...

    时间:08-23
  • 我国将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科技日报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刘园园)记者22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该委与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3年...

    时间:08-23
  • 打开智能小家的门:消费者期待更高、行业信心更足

      到2025年,家居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质量产品供给明显增加——  打开咱智能小家的门  家居产业涵盖家用电器、家具、五金制品、照明电器等行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

    时间:08-23
  • 商家悄悄提高预付卡退费门槛

      本报讯(记者 袁璐)《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自今年6月起实施,新规明确,商家不得设定“概不退款”等不合理条款,经双方协商一致,消费者要求退款的,经营者应当按照约定期限一次性退回预收款余额。不过记...

    时间:08-23
  • 北京:外卖消费券拉动线上订单增三成

      外卖消费券拉动线上订单增三成  本报讯(记者 杨天悦)本市自7月18日发放“重逢美好”餐饮消费券以来,有效拉动了夏季餐饮消费,消费“活水”也助力商家增加营业收入、补充现金流,推动夏日经济繁荣发展。记者昨...

    时间:08-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