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供应链紧张致今年新车质量下降,设计缺陷成为关键因素

2022-09-05 16:05:49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武子晔

  尽管汽车的智能化程度逐日提高,但质量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

  近日,消费者洞察与市场研究机构J.D.Power君迪发布的2022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报告显示,因设计类缺陷导致的抱怨增加,2022年中国新车质量表现略有下滑,设计类问题已成为影响汽车质量表现的关键因素。

  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新车质量问题数为213个PP100,较2021年上升2.8个PP100。PP100指平均每百辆车问题数,分值越低,表明问题数越少,质量越好。

  “随着智能化时代到来以及消费趋势的变化,由设计类缺陷问题引发的质量抱怨占比不断上升,对于厂家而言,提升新车质量,亟需在产品研发和设计阶段下功夫。”J.D.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杨涛表示。

  零部件短缺影响新车质量

  上述报告显示,设计类问题中抱怨数增加最多的三个类别分别为驾驶体验、动力总成和车身外观。在质量问题抱怨中,较去年改善最多的三个问题类别为信息娱乐系统,驾驶辅助和空调,它们的改善也主要来自于设计类问题的减少。也就是说,设计类问题已成为影响汽车质量表现的关键因素。

  “设计类问题主要是指一些依然可以正常使用,但是不易用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警报扰人的状态。比如,现在很多车有大屏,如果大屏设计的一个角度不恰当或者材料不恰当,就会造成易读性差,这就是设计类问题。”J.D.Power中国区研究人员闫希翎对记者表示,设计类问题增长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消费者今年对汽车产品的基础属性更加关注,驾乘舒适性等权重有所增加。二是汽车厂商在积极准备智能化进程,尤其是传统厂商投入很多资源来追赶智能化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资源是有限的,可能一些厂商还存在资源灵活调配问题,这也导致设计缺陷问题有所上升。

  不仅是中国市场,芯片等零部件短缺造成的资源性调配问题使美国市场今年新车的质量也有所下降。J.D. Power报告指出,鉴于零部件短缺和汽车制造商在过去一年中应对的其他问题,美国汽车质量的下降可能会更严重。而与疫情相关的中断导致新车质量降至J.D. Power有记录以来36年的最低点。J.D. Power全球汽车主管大卫.阿莫迪奥(David Amodeo)表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新车质量显示出稳步改善,所以今年的下降令人失望,但这是可以理解的。在一个关键零部件严重短缺的时代,汽车制造商继续推出技术越来越复杂的汽车。许多汽车制造商交付给经销商的汽车没有安装某些功能,因为各种零部件短缺,尤其是微芯片。Amodeo认为,与(客户)沟通有关功能可用性的变化,以及这些功能恢复的时间,是让客户满意的关键。

  今年以来,在疫情因素影响下,汽车供应链一度出现中断,这也使汽车产品的提车周期普遍延长。一位北京地区的4S店销售主管告诉记者,此前由于零部件短缺,部分汽车产品虽然已经到店,但一些非必要功能的零部件尚未搭载在车上,汽车产品普遍出现减配的现象。

  J.D. Power报告显示,影响消费者主要决策的维度包括品牌、产品质量、设计、价格和购买体验等。其中,产品质量和设计产品力是购买决策最重要的参考依据。不过,质量的权重在逐步下降,而产品设计的权重在上升。“当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的时候,设计上的差异就会变得重要,质量逐渐会变成必要条件,消费者不会因为质量好而购买,但并不是质量不重要,因为质量表现不好消费者也会放弃。在新设计、新功能、新产品层出不穷的时候,产品设计上的特点表现就变得更加重要。这也是循环迭代的过程,设计上的创意驱动之后,质量上的差异又会变得重要起来。”J.D. Power中国区项目研究经理王庆华对记者表示,目前产品设计的重要性在逐年上升,在今年首次超过了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自主品牌质量有待提升

  分品牌来看,豪华品牌总体质量问题数相对较少,平均问题数为192个PP100,主流车品牌质量平均问题数为219个PP100,自主品牌为225个PP100。也就是说,自主品牌在质量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

  虽然自主品牌在智能化相关的类别的质量表现与主流国际品牌相比有优势,但在动力总成、驾驶体验、外观和座椅与主流国际品牌相比差距较大。其中,自主品牌动力总成类别今年问题抱怨上升最快的是耗油量过大的问题。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混动车型的占比普遍较低,因此提升混动车型的比重是解决方式之一。目前,多家自主品牌开始在混动领域发力。

  另一方面,业内认为,由于自主车企的研发重心开始向智能化、电动化转移,多数在纯电动车领域发力,这也间接导致产品在燃油动力总成上存在不足。

  而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产品缺陷中心公布的汽车召回信息来看,自主品牌的召回数量也最多。今年上半年,我国召回车辆总数达254.2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召回数量占比达31.4%。其次是德系车,占比达28.1%。日系品牌则位居第三,占比达19.8%。

  从具体召回问题来看,自主品牌主要聚焦在核心动力系统,其中变速箱问题占比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自主品牌79.9万辆汽车产品召回中,五菱宏光s召回的数量就超过了60万辆。从五菱宏光的产品和战略看来,其多年来以低价战略占领市场,但成本控制下的质量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前,自主车企开始在新能源领域发力并且具备领先优势。新能源汽车在产品设计和理念打造上较传统燃油车具有更加开放和前卫的特征,但与此同时,新能源车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一方面,核心的电池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使软件问题日益暴露出来。目前,一些车企在电池供应商方面开始增加数量,这也对供应链的把控问题带来挑战。此前,威马汽车连续发生的起火事件就曾引发关注,威马汽车方面称,由于电芯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了杂质,导致动力电池存起火风险,由此将矛头指向了供应商中兴高能。

  业内认为,采用多家供应商的战略更加考验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不同供应商之间不会交换核心技术,即便主机厂给出了统一技术标准,各个供应商都能达到标准,但不同产品仍会存在细微的参数差别,这意味着主机厂不可能只用一套管理系统来匹配成功不同供应商电池。如果主机厂的供应商过多,并且没有针对性的管理系统与之匹配,那么产品的品质就难以保证。

  对于电池安全问题,UL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冯皓此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是电池本身存在问题,其应用的材料和设计有问题的话,就会很容易发生事故。二是在电池生产过程中,制造工艺和质量标准没能严格执行。三是在各种各样的工况下进行的电池测试没能进行有效管理。比如,线束走向是否影响电池安全性能,在制造过程中线束被挤压后是否又存在安全隐患等,这些都需要在测试阶段进行解决。

  • 相关阅读
  • 北交所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增势强劲

      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提速——  北交所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增势强劲  本报记者 杨 然   截至8月31日,在北交所上市的106家公司已全部披露2022年半年报。面对国际形势多变、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新冠肺炎疫情多...

    时间:09-06
  • 产品创新提速、使用场景拓宽 数字人民币试点扩面增量

      数字人民币低碳卡硬件钱包、数字人民币购燃气……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集中展示了数字人民币丰富多彩的创新成果。  “我在现场申请了低碳卡。听说今后还能用来骑车、坐公交和地铁,这对我们老年人...

    时间:09-06
  • 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投资逾1500亿 钢铁业减污降碳迎难而上

      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投资逾1500亿元——  钢铁业减污降碳迎难而上  本报记者 周 雷   当前,我国钢铁业超低排放改造正如火如荼展开。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共有251家企业、6.81亿吨左右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

    时间:09-06
  • 巴基斯坦企业在服贸会上寻找发展机遇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记者魏梦佳)“您选的这个是我们特有的宝石,成色很好,我们产品很多样的,需要给您介绍下吗?”“哦,您去过巴基斯坦啊?下次过去可以参观我们的工厂……”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内的巴基斯...

    时间:09-06
  • 服贸会十年,“点睛”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新网北京9月6日电 题:【服贸会新观】服贸会十年,“点睛”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新财经记者 左宇坤  初秋时节,东方有约,“福燕”落京城。2022年8月31日至9月5日,北京迎来了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

    时间:09-06
  • 油价或终结“五连跌” 迎下半年首次上调

      中新网9月6日电 (中新财经 葛成)油价在经历了一波“五连跌”后,又要涨了?  9月6日24时,国内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开启。受国际油价变化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或终结连跌走势,迎来下半年的首次上调。资料图...

    时间:09-06
  • 服贸会彰显对外开放决心 全球互惠有“服”共享

      中新社北京9月5日电 (记者 杜燕)随着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22年服贸会期间,507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线下参展,...

    时间:09-05
  • 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怎么用?中国财政部详解

      中新社北京9月5日电 (记者 夏宾)近期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人民币,下同)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到底是什么?该怎么用?  中国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5日在北京出席...

    时间:09-05
  • 刘国强: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单边市”

      中新社北京9月5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央行副行长刘国强5日在北京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时表示,人民币汇率长期趋势明确,未来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会不断增强,但短期内应是双向波动。“这是一种常态,不会出现...

    时间:09-05
  • 国家发改委:中国经济处于企稳回升重要窗口,三季度出台政策至关重要

      中新社北京9月5日电 (记者 夏宾)近期,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对此,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杨荫凯5日在北京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

    时间:09-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