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金融机构“碳”路两周年:规范化绿色金融标准仍待建立

2022-09-22 04:37: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金融机构“碳”路两周年:由试点向深度参与全面转型 规范化绿色金融标准仍有待建立

  本报记者 李 冰 余俊毅

  “十四五”画卷已然铺展,一幅更高质量、更有温度、更富活力的发展图景跃然纸上。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绿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9月22日,是“双碳”目标提出两周年。对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来说,这也是一场渐进式的变革,金融机构在其中由试点向深度参与全面转型。

  站在两周年的节点上回顾,金融机构“碳”路情况如何?面向未来,金融机构又该如何以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绿色金融产品

  全面开花

  随处可见“低碳小知识”、“节能小贴士”,这是《证券日报》记者走访马上消费金融北京办公地点的直观感受。“电源随手关,低碳又环保,已经形成了习惯。”公司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马上消费金融北京办公地多处设计张贴了“低碳办公”专题宣传标识,时时提醒员工形成“低碳办公”习惯;物资循环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具,倡导打印纸双面、黑白打印等。同时,在宣传屏上也滚动显示相关实时数据,包括减排总量、绿色消费余额、绿色信贷情况、电子合同凭证(全线上无纸化服务)等。

  记者与多家机构的工作人员交谈发现,培养员工低碳环保意识已成为很多金融机构的共识。而这仅是两年来金融机构“碳”路的剪影。

  两年来,金融机构持续发力,掀起了一股“逐浪”绿色金融的热潮。商业银行、信托机构、消费金融机构等积极支持“双碳”目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规模不断增长。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新增3.86万亿元,同比增长33%。就国有大行而言,截至2022年上半年,国有六大行绿色信贷余额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其中,工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万亿元,达3.49万亿元,规模排名居首;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2.41万亿元、2.37万亿元、1.73万亿元、5741.37亿元、4336.71亿元(大部分机构较上年末增长超20%)。

  绿色债券方面,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1.1万亿元。

  在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看来,“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中介,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体现了宏观金融效率与微观金融效率的统一。就宏观金融效率而言,可以引导更多资源向绿色发展方向聚焦。就微观金融效率而言,能够更好地管理环境与社会风险,优化自身业务结构。”

  另据Wind数据显示,除银行机构外,信托、券商、基金也在绿色金融领域发力布局。截至目前,基金公司发行了263只ESG投资基金(未合并A/B/C/H),总规模突破2600亿元。除公募外,券商资管也在试水ESG产品,截至目前,由证券公司发行的ESG主题存续集合资管计划已有8只(分级产品分开统计)。

  “向‘双碳’目标迈进的过程,也是金融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未来金融机构会服务更多的绿色生态行业,支持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行业大力发展。”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和转变,仍需要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来推动。

  “双碳”目标

  嵌入业务全流程

  两年来,金融机构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方面成绩斐然。从“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确定,到新版绿债目录发布,再到碳减排支持工具出台,绿色金融顶层设计逐步清晰。进入2022年,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双碳”目标正嵌入金融机构业务全流程。

  记者走访了解到,不同金融机构正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例如,有银行从线下网点做起。不久前,兴业银行天津分行营业部获颁《碳中和证书》,成为天津市首家股份制银行碳中和营业网点。

  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早在2007年,我们就开始研究国际碳市场,独立开发碳资产评估工具,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涉及碳交易前、中、后台国际碳金融综合产品服务。”

  “就可持续发展而言,仅仅依靠产业转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不够的,碳中和战略在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低碳技术、业务全链路变革的生态革命。”某机构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很多机构都已经意识到,实现“双碳”目标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越来越多的机构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顶层设计,然后由点及面打通至业务的全流程中。

  平安银行方面向记者透露,目前其已成立了由行长担任主任的绿色金融办公室,并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一级部门,将绿色金融作为一项产业长期发展;另据五矿信托透露,其已正式开启ESG授信评审评价机制,并将ESG理念引入信托项目评审流程。

  以网商银行、百信银行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则更倾向于通过科技手段参与其中。例如,网商银行已构建出一套数智化驱动的绿色评级系统,系统自动完成对小微主体的绿色认定,进而完成相关绿色贷款的审批,截至2022年上半年,累计支持超过400万小微经营主体获得绿色评级。

  百信银行积极配合人民银行成功落地北京市首个“京绿通Ⅱ”绿色金融专项再贴现产品,在北京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

  同样做出实践的还有消费金融机构,兴业消费金融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目前已制定了《绿色消费金融业务及客户认定指引》;马上消费金融于2021年7月份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2.0》,并已为超1.55亿用户提供全线上无纸化服务,累计减少碳排放119.35万吨。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双碳”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金融机构自身转型,还需要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其中。正如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所言:“金融机构要将居民消费行为和绿色低碳理念紧密联动,加大对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用金融活水浇灌绿色发展,为全面支持居民碳减排和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绿色金融力量。”

  “金融机构应深刻理解环境风险将对金融安全带来的冲击,提高对于‘双碳’目标的认知是机构迈向‘双碳’目标的第一步。”博通分析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机构通过提升自身数字化程度,真正将“双碳”目标嵌入业务全流程,最终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构建出绿色金融体系,这是金融机构“碳”路的必经之路,其中科技为“媒”。

  “在众多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方案中,绿色化与智能化、数字化是一体化部署的。”杨海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利用金融科技服务于绿色低碳发展必将成为一种趋势,绿色银行与数字银行的一体化推进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仔细剖析目前金融机构的“双碳”业务不难发现,诸多产品不仅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而且可以促使中小企业加大绿色低碳转型投资力度、着力推动脱碳减排,可谓“一箭双雕”。未来助推低碳发展,绿色金融大有可为。

  展望未来,金融机构该如何以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微众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数字金融亦可以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过去,不少银行已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日常运营之中,逐步探索实现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和无纸化,并尝试从根源上实现绿色环保。

  绿色金融

  仍有巨大探索空间

  两年来,监管支持政策密集出台。2021年4月份,央行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2021年7月1日起,《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正式施行;2022年6月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进一步推动各项绿色金融政策落地见效……

  虽然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我国在低碳转型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需要谨慎把握其中风险,加强前瞻性研判,从而使绿色金融行稳致远。

  有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坦言,“如何既要绿色低碳又要能源安全?如何依托专业化管理平台公司构建市场化、规范化的绿色投融资体系,建立规范化绿色金融标准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金融机构深思熟虑的。”

  “金融机构实现‘碳中和’仍然面临挑战。”北京鑫科金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甘玉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创新不足;二是仍有“假绿色”存在,当前绿色金融标准在分类、信披与压力测试等诸多方面存在短板;三是碳核算整体标准不统一,业内尚未形成公认的统一标准,还未建立全国性的碳核算体系,碳价计算的精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金融工具应用与产品创新开发工作。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各领域蓬勃发展,但也应该注意到,参与的市场主体并不活跃,体现在碳交易市场热度不及预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张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金融机构“碳”路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积极的出台、调整相应法律法规,以达成更灵活、更符合市场需要的监管体系,从而促进各方参与,更好的服务我国减碳事业。

  零壹财经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记者表示,“目前绿色金融相关的‘监管沙盒’仍处于探索阶段,绿色金融体量和发展程度较低,大规模的商业应用仍难以实现,绿色金融仍有巨大的探索空间。随着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创新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持续渗透,科技将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助力绿色金融实现精细化、多元化发展。”(证券日报)

  • 相关阅读
  • 报告:短视频记录美好乡村“禾下乘凉梦”成最热词

      9月20日,《抖音2022丰收数据报告》发布(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新增乡村相关短视频4.3亿条,乡村题材短视频播放量增长77%,384亿人次为短视频里的乡村点赞。短视频成为越来越多人记录美好乡...

    时间:09-22
  • 如何让无人列车守规矩、机器人不伤人?民企定标准

      一辆无人驾驶的列车,早上如何按时“唤醒”,晚上如何自动“休眠”,途中又该如何精准停车、自动开门……把一个个运行场景参数标准化,这是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交控科技”)研究院近期正在做的一项重要工...

    时间:09-22
  • 国家发改委: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中新网9月22日电 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工作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国家发改委将坚持节约优先,把节能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

    时间:09-22
  • 国家发改委:与2012年相比 202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6.4%

      中新网9月22日电 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工作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介绍,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6.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

    时间:09-22
  • 幸福乡村带头人“蚊子”:一场直播卖光整个村的水果

      从发短视频记录日常生活,到利用直播帮助农户乡亲们销售农货。对于农民博主“蚊子”来说,三年前在快手平台的一个小小尝试,意料之外地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今年5月到现在已经卖出去将近10万单的山野农货,...

    时间:09-22
  • 携程集团发布2022Q2财报:净营收40亿元 超越市场预期

      北京时间2022年9月22日,携程集团(纳斯达克:TCOM及香港联交所:9961)公布了截至2022年6月30日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  财报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携程集团净营业收入为40亿元,超越此前市场方面的预期...

    时间:09-22
  • 上金所调整国际会员参与国际板2个月以内(不含)询价掉期交易手续费率

      中新网9月22日电 上海黄金交易所22日发布关于调整国际会员参与国际板2个月以内(不含)询价掉期交易手续费率的通知。  为降低国际板询价市场交易成本,完善市场全期限产品结构,促进市场均衡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

    时间:09-22
  • 北京金融资产规模超190万亿

      北京金融领域“两区”建设102项任务落地96项,出台配套政策76项  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9月21日,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副局长王颖在“两区”建设两周年金融领域专场发...

    时间:09-22
  • 国家开发银行: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新增额度已投放1500亿元

      中新网9月22日电 据国家开发银行网站22日消息,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新增额度已投放1500亿元。  近期,国家开发银行在高效投放首批2100亿元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基础上,全行上下接续奋斗,继续紧盯目标、倒...

    时间:09-22
  • 河南:支持郑州、洛阳、许昌、濮阳建设智能计算中心

      中新网9月22日电 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消息,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下称《计划》),提出完善算力基础设施,推动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  《计划》...

    时间:09-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