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5日,新年伊始,刘云山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作家艺术家更好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创作更多充满真情、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尤其要提高作品质量、讲求社会效益,防止惟票房、惟收视率、惟点击量。”防止“三惟论”的错误倾向,是对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为我们坚持科学的文艺批评,促进文艺创作的健康持续繁荣,积极建设文艺工作的“新常态”,提供了理论指南,指明了努力方向。
如何认清“三惟论”的实质,涉及到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艺的价值,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艺的功能,以什么样的思路繁荣文艺创作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10·15”讲话中特别强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工作不能迷失方向,不能做市场的奴隶。惟票房、惟收视率、惟点击量,就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迷失了文艺方向、做了市场奴隶的错误倾向,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一种不健康的“非”常态,必须防止和加以改变。过去,曾经简单地让文艺从属于政治,吃了苦头;但不能因此就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单向思维,又走向文艺笼统地从属于资本、从属于利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包括文艺在内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理应坚持人类艺术地即审美地把握世界与人类经济地、政治地、历史地、哲学地、宗教地等方式把握世界,是互补并列的关系,而不存在什么“从属”关系。文艺一旦“惟”属于了什么,就意味着思维上的是此非彼,就失去了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对于坚守人类精神家园的独立地位和价值。如此丧失辩证思维,也就丧失了文化自觉,丧失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清醒分析和深刻认识。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艺是一种审美的独特的意识形态的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在“8·19”讲话中就从国家、民族的未来出发,强调我们现在的工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变的同时,要坚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万万不能忽视。而“三惟论”的实质却是只承认文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属性,否认文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特的意识形态属性,把文艺这种人类的精神生产完全等同于物质生产,只讲“市场导向”而放弃了“价值导向”,为文艺创作的盲目西化、过度娱乐化大开方便之门。哲学通,则高屋建瓴,一通百通;哲学错了,就会或误入歧途,或四处碰壁。只有叫停“惟票房、惟收视率、惟点击量”,发扬执其两端、关注中间、兼容整合、全面辩证的和谐思维,我们的文艺工作才能实现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适应需求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这个时代的号角,体现这个时代的风貌,引领这个时代的风气。
文艺创作和批评不能只讲票房、只讲收视率、只讲点击量,忘掉了教育引导群众,忘掉了提高民族素养。票房不等于演出质量,收视率不等于收视质量,点击量不等于真理性。理论思维的“失之毫厘”,就会导致创作实践的“谬以千里”。票房、收视率、点击量,都是应该重视的市场因素,不能全盘否定,但也不能让它们成为文艺作品追求的惟一目标。惟票房、惟收视率、惟点击量,在总体上势必让文艺一味消极顺应,放弃了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即放弃了积极引导。毋庸否认,由于封建文化、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和错误思潮的影响,中华民族群体鉴赏心理中,除其主流是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传统美德的深情呼唤外,还存在着落后的、愚昧的、不健康的因素。如果思想品位不高、文化内蕴稀薄、审美格调低下的文艺创作和批评持续作用于观赏者的鉴赏心理,势必进一步营造出一种肤浅、浮躁、畸形、油滑的群体性审美定式。这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素质极为不利。因此,必须辩证地看待票房、收视率、点击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