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理论研究

古代官署楹联中的政绩观

2014-08-28 10:11:31 来源: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许海军)“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空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去年底,习总书记在山东荷泽县调研时,曾以这副对联告诫官员摆正位置,不计得失荣辱,担起为官之责来。
  据称,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县衙内的倡廉对联,由康熙年间一个叫高以水的知县撰写。浅显直白的用词看似平常,却蕴藏深意,道出了从政者来自于民,自当为民办事,既不能太重官位,又要强化“官念”,勤政为民之理。
  纵观古今,其实类似楹联的作者多为封建官吏,但一字一句却体现出他们悉心体察民生疾苦,务实追求官声政绩的品格。清代《楹联丛话》中记载,明朝王阳明每赴新任,都令人将写有“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的两块牌举在队前,以表“真心贴近民间大众,主动接受民情监督”的官风政愿;无独有偶,林则徐任江苏廉访使时,也将此联贴于官衙门旁;再看清代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时题写的“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无心愧,不鄙斯民”的对联等,也体现他务实亲民的作风。
  万事知易行难。在当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官场,虽也有为官者立志清廉,但要“出淤泥而不染”,并非易事!然而其中也不乏公道正派者,他们虽无力改变现状,仍自警自省,坚守起码的道德底线。如清代新任无锡县令武承谟接印前,将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的楹联挂于县衙大堂,引来“四乡人皆聚观”,好人快意,坏人惊慌。还有“阳奉阴违,天有难遮之眼;民穷财尽,地无可剥之皮”“我如卖法脑涂地,尔敢欺心头有天”等楹联,切中时弊,鞭策施政者做好官、行善政、令人感慨。颇有意义的是,一些官吏将对如何杜绝腐败、根治虚假的独见斛赋予题联中。如漳州太守杨福五赴任时题联“第一严自己关防,其余则门内家丁,堂前胥吏;凡臣为斯民打算,即是告天心事,报国经纶,”表明其严于律己,且严格要求下属和家人的作风。清代杭州太守谢时雨挂联“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多声华忘政本;养廉宜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崇宽大葆廉偶”,抨击“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语道破“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危害。
  还有一些官署对联,生动刻画狐假虎威、高高在上的官僚做派,发人深思。如“见州县则吐气、见道台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知道说几个是是是;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赠贿,不觉得笑一声哈哈哈!可谓写人画妖、入木三分!清末有个叫多琪的县令,主政时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引得民怨沸腾,可他仍恬不知耻地挂上“奉君命来守是邦,两度蝶飞,只求对头上青天,眼前赤子;与其民共安此土,八年鸿爪,最难忘山间白石,寺里清泉”的楹联,不想当晚被人改为“奉王命来虐是邦,两度蝗飞,哪管你头上是青天,眼前赤子;与胥吏共刮址土,八年狼藉,只剩山间白石,寺里清泉”,颇具讽刺意味。
  以今观之,仅靠道德说教遏制贪腐是不足取的,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舆论监督才是根本。但从这些或铁骨铮铮、或饱含民间智慧的联语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丝亮色,深感求真务实之要。

编辑:崔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