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绿地前两个月内在上海、北京、昆明和南京等多地拿地布局,涉及金额近80亿元,已占全年拿地计划的10%。
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一般情况下,按照当年合同销售额的25%左右拿地是正常运转幅度。如果超过40%-50%,就是加快速度提速发展。”
显然,绿地今年拿地占比已超过50%,仅拿地就占用如此庞大的资金,绿地如何正常运转。绿地的财务状况对外一直隐而不宣,业内也甚少人能说出其真实的财务状况。
一位上市公司的开发商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绿地在很多地方的运作,由于得天独厚的地方政府关系,加上各地官员对综合体、超高层地标的欲望强烈,绿地往往先拿地开发,到项目预售回笼资金以后再付土地款。而项目动辄百亿的投资,可能存在时间短、论证少的特征,对后期设计、施工产生不利影响。
对此,绿地回应称,绿地目前现金流稳健、充裕,绿地始终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及合同约定支付有关款项。目前绿地的负债率在85%左右,并计划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的负债率。绿地高度重视财务风险防控,全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从收入、投资、成本、费用、财务、现金流等方面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在资金运筹方面,一是以“控规模、优结构、降成本”为导向开展融资,实行信贷切块管理,控制负债总额及成本;二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加强资金流动控制,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刘争表示,政府关系对绿地来说是个双刃剑,无论从拿地还是工程质量,一旦自己疏于监管,过度依赖,时间久了,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品牌。(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