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家居  »  房产  »  房产资讯

中国青年报:把群租者挤出群租房后怎么办?

中国青年报:把群租者挤出群租房后怎么办?

2013-07-24 09:49:55

  曾经我有过好奇,在北京这样一个房价和房租齐涨、房价与收入比奇高的大都市,那些为我们送快递、送外卖的人,那些在餐馆里洗菜洗盘子的人,那些按钟点做保洁的人,那些在街头摆个小摊聊以谋生的人,还有那些在写字楼里拿着微薄的起薪、事业刚刚起步的人……他们住在哪儿?

  后来我知道了部分答案:幽暗的地下室,杂乱的城中村,近郊村民搭建的像鸽笼般的小平房,以及群租——跟几十个陌生人挤住在一起,仅仅占据一张可供每夜躺一躺的铺位。近日一些报道再次为人们呈现了这种现实:北京东三环一套80平方米的两居室住着25个人;而在另一处群租盛行的小区,竟有90平方米的两居摆了26张上下铺,住了52个人。

  有媒体打了一个精妙的比方,群租现象就“像石头背面的苔藓”,在不见光的地方大量滋长。这些地方逼仄混乱,却给暂时处于城市底层的打拼者提供着小小的基石,让他们生活的梦想可以赖以起步。

  然而也因为隐藏着各种安全隐患和治安风险,还给相邻者带来巨大的烦扰,群租成为政府部门需要整治的对象。北京市有关部门最近再次下达治理群租住房的相关政策,规定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不得超过两人(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关系的除外),并且厨房、卫生间、阳台和地下储藏室等不得出租供人员居住。

  当前的群租乱象当然需要治理和规范,这一点大概很少会有人反对,然而规范是否就意味着这样简单的一纸禁令呢?

  群租现象并不是一堆人有“受虐”倾向要去花钱买罪受,而是因为他们的住房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强力执行禁令或许可以消除群租于一时,却无法解决这些打拼者的实际住房需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从几年前就开始大力整治群租,然而禁而不绝,“回潮”不断,甚至愈演愈烈,只能说明这种需求之旺盛。“不得低于5平方米”的标准,在当下高昂的住房成本面前,无异于对吃不起饭的人说“何不食肉糜”。有关部门制定出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标准并不难,可谁来为他们实现这样美好的住房“福利”呢?

  如果严格执行这样的标准,自然可以将庞大的群租者群体挤出群租房,可是之后怎么办?这些底层打拼者又不是“田螺姑娘”,为人们提供完服务、为城市贡献完劳力后就可以自动消失。他们是城市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城市需要为他们提供容身之地。“不得低于5平方米”的标准,并不能帮他们拓展生存空间,反倒是以违规之名将一个庞大的群体“扔”进灰色地带。

  这个群体有多庞大?或许未必有准确数字。但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等部门近期发布的《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2013)》显示,北京市流动人口住房人均使用面积为5.6平方米。这就意味着,在北京近千万的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居住面积达不到“5平方米标准”。

  顺乎逻辑的结果是,这些人要么提心吊胆地在标准之外的灰色地带里生存,不时面临被打击清除的风险,相关权益反而更难得到保障;要么只能随着城市一圈圈往外扩张,而迁往越来越远的边缘地带,从而带来交通负荷等新的城市管理难题;要么被迫离开城市。于是,这样的简单行政、懒惰行政,或许初衷良好,却以保障宽敞的名义,让他们的生存空间更加逼仄,让已然艰难的梦想进一步受到挤压。

  解决群租问题自然是个繁复的系统工程,但即使是在保障房建设还无法满足需求、户籍制度等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之下,城市管理者也完全可以做得更多更细,而不是简单地出台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标准。与其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去执行一个不切实际的规定,不如想想其他办法。

  • 相关阅读
  • 郑州蚁族的群租房生活:120平三室两厅要塞20人

      7月19日上午,金水区“广厦城市之巅”小区,120平方米的房间住了18个人,屋子里非常阴暗。  房产中介怕麻烦不愿做,郑州的“群租”阵地在网络  “群租”的主要形式是“床...

    时间:07-23
  • 80平方米房屋挤进20名租客 “群租房”的廉与危

      “本公寓位于市中心核心位置,交通四通八达!主要招租对象是在广州求职、住宿、培训学习、旅游及附近有正当工作的人群,床位包月390元(包水电费和网费)。”今年6月上旬,网友“丁姐”在网上...

    时间:07-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