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又进入献血“淡季”,有患者反映“北京各大医院闹血荒,患者要手术,亲人先献血”。有人开始质疑,每年那么多人献血,那些血都流向哪里?“无偿献血,高价出售,其中巨额的差价被一些所谓的慈善机构侵吞”。
当下正值献血淡季,在网友的质疑声中,献血量不足更“雪上加霜”。近来全国各地不断出现有关“血荒”报道,事实真相到底如何?记者近日独家采访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追问因“被献血”背后的重重疑云。
网曝患者家属“被献血” 是否“血荒”重现?
记者:有患者反映,“到北京部分大医院做手术,需要患者家属互助献血,才能手术”。是否存在这种情况?
刘江:患者所反映的情况,可能在个别医院确实存在。北京市血液中心给北京178家医院供血。8月份,血液中心给医院供血量下降20%左右,部分医院难免出现择期手术推迟情况。
互助献血是无偿献血的一种方式,国内外普遍存在。特别是在缺血的情况下,互助献血占一定比例。7月北京进入献血淡季,一个月内互助献血达2000多人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血液短缺。
医院在鼓励互助献血时,在操作中可能出现了偏差。比如医生、护士,在临床动员时对病人说,你要献血的话,就给你排手术,要不献血的话,就再等等。这种动员方式存在问题,我们也会进一步规范动员献血。
记者:现在血液中心给医院供血量下降20%,是否影响危急救病人正常用血?
刘江:北京各大医院临床急救病人用血大约占整个用血病人的30%。就是说我们现在给医院供给血量降低了20%,相当于过去的80%,应该不会影响到急救病人的用血。现在只是一些择期手术在适当推迟。
卫生部直属的北京医院输血科的数据证明,北京市血液中心供血如果低于正常供血10%,对于临床病人用血不会有太大影响。如果血液中心供血低于正常值20%左右,医院里可能部分择期手术就要推迟。
记者:近来媒体普遍关注“血荒”,采供血量减少20%是否意味着北京出现“血荒”?
刘江:用“血荒”这个词,我认为不是很准确,也不合适。现在来说,季节性的血源短缺肯定是存在的。北京每年都要面对季节性血源短缺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季节,一个就是夏季的七八月份,另外是12月、1月、2月、3月这几个月。
北京90%以上的无偿献血来自街头流动采血点,可以说是“靠天吃饭”,每天采血量,和街头的人流总量直接相关。特别是冬季会出现血源短缺,冬季不仅恶劣的天气天数比较多,再加上夜间的时间比较长,街头人少。现在天气炎热,再加上雷雨天气比去年要多,肯定要影响采血量。
网曝“无偿献血有偿用血” 血液中心是否“用血牟利”?
记者:有患者反映,“无偿献血,为什么到了医院,再给病人输血时却要收费?而且还不便宜。血液中心卖血的钱都流向哪里了?”
刘江:北京市城镇居民医保、农村户口新农合,据我了解,这两个基本上都覆盖了98%以上的人口。病人在医院输血,完全可以通过医保、新农合报销80%或70%,如果患者献过血,还可以到血液中心报销剩余部分的输血费用。
北京市规定,一个人献血400毫升,10年之内,他本人免费使用5倍的血。那就是在5倍以内就全都报销了,如果超过5倍的话,除了医保或新农合报销的部分,他就要自己负担不能报销的部分。
血液中心给医院供应血液时,每200毫升收费220元。这个血液价格是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全国统一价格。血液价格的构成包括四方面:采集费用、检测费用,分离加工费用,储存费用。现在血液价格里面,并不包括采供血机构的人员成本,血液中心的运行都有国家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