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高考生填志愿将目光瞄准2B、3B类民办高校
与曾经“轰轰烈烈”、最后却大批倒闭的“民办贵族学校”不同,民办教育的另外一支——民办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艰难,几乎从未有过圈金上亿元、万人追捧的“黄金时代”,却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这一点,从眼下的各种高校招生咨询活动中就能看出来:上周末在琶洲会展中心举办的大型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一大批民办高校的展位“门庭若市”,很多考生和家长一早做好了“功课”,冲着各家学校的特色专业展开咨询。甚至有院校咨询人数太多,招办负责人“劝走”有意向的考生:“以你的分数,建议不要报考我校,因为录取几率太小,到头来是浪费你的志愿。”
这一幕让人很难相信:就在几年前,很多民办高校招生时还面对着社会公众的种种怀疑、不理解。曾几何时,民办高校被认为是“水货高校”,凡录取必然降几十分,报到率在八成上下“徘徊”,毕业生找工作处处“低人一等”。民办高校凭什么赢得生源和口碑,又将如何走向未来?今天,记者带你一起探究——
艰难起步:
8名学生5名教师
学校在厂房开课
本报昨日的报道中回顾了“民办贵族学校”曾经的豪气干云:1993年,广州英豪学校在全国率先采用“教育储备金”模式,开学即募集资金1.5亿元。相比之下,民办高校的起步显得有些“寒碜”:从1989年起步的广东白云学院,从举办职业培训教育开始,办学之初只有8名学生、5名教师,租借部队医院的厂房作为课室。
“我们学校最初的办学地点,也是公司下属的工厂厂房改建的。”广东省第一所独立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招生办公室主任李杏林告诉记者。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州松田职业学院董事长马云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经商致富,是增城一方出了名的能人。但他走上办学之路,也是“无心插柳”。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希望在校外建一个教学点,主要承担该校“地方委培生”第一年至第三年的教学和训练任务。
“董事长说,"我没办过教育啊,不知道该怎么办!"军体院那边表示,教学、管理都由他们负责,松田公司只管搞好硬件建设、做好服务。”就这样,1998年,马云珍投资100多万元开始办学,1999年他又拿了159亩地,准备大干一场。而就在这时,一纸命令下来叫停了军校地方委培生。钱已投入、楼已建好,合作却无法进行下去。没有了军体院,招生资质从哪里来?生源从哪里来?即使能招到人,学校谁来管?马云珍的公司管理层中,只有李杏林一个人“下海”前在中学教过书。
发展路径:
与公立大学合作
举办“独立学院”
“当时广州市教委的领导来看了我们这块地方,觉得办学硬件已具备,荒废掉太可惜。就"牵线"让我们与老广州大学合作,1999年改成"广州大学增城教学点"。”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高校开始了扩招的步伐,曾一度出现过录取分数线下十几二十分的考生可以多交几万元进入高校的情况。新成立的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借了“母体学校”的东风,招生时收费较高,但学生毕业时拿的文凭和广州大学完全一样。
“我记得很清楚,2000年我们办的是专科,当年面向广东省内招1000多人,最后来学校报到的有900多人,招生算是"开门红"。”李杏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