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中学取消家庭作业带来的变化和思考
教育部从6月起面向社会开展“学业·负担·兴趣·责任大家谈”活动,向公众征集“减负”良策。而山东邹平市实验中学从2010年上学期开始,已取消了所有家庭作业。这项“零作业”的改革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能否真正减轻学生的书包?如何科学地减轻学业负担?新华社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零作业”减轻了什么
当前正值暑假,邹平实验中学的校园静悄悄的。但一年多来,学校的“零作业”改革曾在邹平市掀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议。
教务处主任刘淑慧告诉记者,从2010年上学期开始,学校率先在初三的两个班级实施“取消家庭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试验,下学期开始在全校推开。实施“零作业”后,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制订学习计划,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习小组负责检查计划落实情况,老师部分抽查。
取消作业之后,学生就是爱干吗干吗?“当然不是。”校长成传然说,“当前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是不争的事实,改革不放不行,怕放不行,全放也不行。‘零作业’后,学校鼓励学生课余自主复习、预习和阅读。这三项内容以学生自己为主,老师提供指导。”
15岁的张暖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她刚从实验中学毕业,高分考取了当地一家高中。21日上午,她和几个同学相约打了一场羽毛球,之后回到家中继续看已经读过一遍的《红楼梦》。
“老师统一布置作业针对性差,但又不得不完成,有时候只能应付了事。其实,我自己最清楚我该补习哪些内容,自己制订计划效率要高很多,可以腾出时间玩、看小说。”张暖说。
刘淑慧说,从实验情况看,“零作业”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马放南山,他们大多保持了一定的课余学习时间,学习态度、状态、自觉性、计划性还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从中考成绩看,学校升学率并没有滑坡。
“零作业”带来什么
这项改革曾在学生家长中引起了不小争论。张暖的妈妈段爱芹说:“这种做法挺好的,孩子不那么累,还锻炼了她主动学习的能力,对她将来发展有好处。”
但也有一些家长不认同这种做法。程小桐的妈妈张玉荣就抱怨说:“如果没有这个改革,我的孩子可能就不会落榜。”她告诉记者,以前学校布置作业时,程小桐虽然有抵触情绪,但多少还会做一些,成绩还能排在中游。自从初二取消家庭作业后,程小桐课余用于上网的时间多了,“一沾网就两眼放光”,不让她在家上她就跑到同学家里上。
记者采访中,还有一些家长抱怨说,不布置作业,就是老师偷懒,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霍秀英是一名生物老师,她告诉记者,不布置作业,老师确实减少了批改作业的工作量,但对备课的要求更高了,整体来讲反而更累。
成传然坦言,这项改革“非常难”,对学生、家长、老师来说,都是一道“新考题”。学生要从“被动学”转向“主动学”,转好了不仅学习成绩能提高,还可培养一生受益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如果转不好,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成绩滑坡。
减轻学生书包的路在哪里
邹平市教育局副局长高平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山东省承担着“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的实验任务。
齐鲁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周卫勇认为,单纯提“取消家庭作业”不太合适,毕竟“温故而知新”,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值得肯定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要真正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不要把学生当成不懂事的孩子,学校和家长不能全盘包办、代替学生决定所有安排。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失去了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在学生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自主的空间变小了,而教育本来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专家认为,实现“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熊丙奇提醒说,只要中高考制度不根本改革,目前的所谓的“素质教育”措施,都只能停留在局部、表面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