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考制度的深刻思考
自1952年建立制度以来,高考已在中国走过61载岁月。1966年,高考制度因消极影响被暂时废止10年,但时至今日,恢复高考也已步入第36个年头。“高考季”的舆论喧嚣日久弥高,如今的高考较之从前,不可同日而语。
曾有教育部门官员公开表示:“用一张试卷决定命运的选拔方式,其实是对学生的不公平。”选拔性统一考试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高考的消极影响也日渐显现:学校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学生负担趋重,资源不均衡等因素造成的教育公平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指出,现行高考制度积弊日显,需要进行改革,建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考体系。
对高考制度的利弊之辩,似乎贯穿这一制度始终。今天,人们不再纠结于制度的废止,而愿意更多地思考制度的完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提到,“高考制度可能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最可行的制度,必须坚持。”
有评论称,尽管“一考定终身”屡遭诟病,但在潜规则防不胜防的环境中,高考仍然保持着相对的单纯与洁净。无论是命题、考试,还是阅卷、评分,抑或是高校录取,所有环节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公开透明。高考,堪称当前最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之一。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此话出自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之口——高考不再仅是一场为国选才的考试,而成为青年改变命运与出身的几乎全部希望。“考过高富帅”,与其说是对广大高考考生的励志,不如说是普通民众的呐喊,是对公平、公正的呼唤。
“真正的高考改革,不但不会侵占穷人的机会,反而会扩大机会。”教育学者熊丙奇强调。2013年,中国首度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打开异地高考大门,将有来自近20个省份的数千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非户籍地应试。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劳凯声认为,“异地高考虽然仅是一小步,但却是中国教育公平的一个进步。”中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此刻显现出明显的利好征兆。(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