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谈心
参加“寻找身边的张丽莉——走进陕西”活动,前排左二为田晓玲。
商洛日报讯(吕丽霞)在商洛中学,有这样一位老师,她把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作为一种信仰,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从教27年来,她以高尚的师德、深厚的学养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影响、培育着一批批优秀学生,成为学生心中最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全国优秀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陕西十大张丽莉式的老师田晓玲。
师者父母心
“以父母心对待学生,学生的事没有小事!”多年来,这一理念贯穿着田晓玲教育教学始终。每接手一批学生,她都为学生建立信息档案,了解哪些学生家庭困难,哪些学生是单亲家庭,哪些是留守孩子。对这些学生,她从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感情上抚慰,心理上疏导,并联系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予以资助,让孩子能安心学习、快乐的生活。
有一年当班主任,班上来了一位叫琦琦的女孩,她神情抑郁、冷漠,不跟同学交流,对班级活动不热心,爱读网络小说。原来琦琦的父亲在琦琦中考前意外去世,琦琦以前一直由父亲带着在城里上学,跟生活在农村的母亲很疏远。田晓玲跟琦琦妈商量后,琦琦妈在学校附近租房跟琦琦住在一起,给人裁裤边、洗衣服,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田晓玲跟琦琦交流,琦琦说:“父亲是天,我的天已经塌了,现在是个拼爹的时代,我一个农村女孩连爹都没有,我还有啥希望?”田晓玲说:“你还有妈妈,还有其他亲人,更重要的你还有你自己!现在,你要接受现实,要更体谅妈妈。”此后,田晓玲和琦琦妈随时保持电话联系,琦琦课外读的书、看的杂志由田晓玲精心挑选。周末田晓玲约上琦琦妈带着琦琦,到丹江公园、金凤山用相机记录下她们母女相依相偎的瞬间。琦琦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慢慢融入了班集体,学习也逐渐进步了。三年中,每学期田晓玲都为琦琦争取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金,琦琦生日不忘送给她小礼物,高考中琦琦以595分的成绩被西北大学录取。
2010年秋,田晓玲发现刚入班的东东有时神情恍惚,有时焦躁不安。原来东东生活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母亲患有严重糖尿病,父亲靠种地维持一家生计。东东又得了严重神经衰弱,几星期后,东东要休学治病,田晓玲让他暂时请假休息调养,学籍仍留在班上。此后,田晓玲给班上学生说:“东东依然是我们班里的一员,咱们全班同学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一个都不能少!”她常去东东租住的房子看他,发资料、检测题随时给东东送去,听他说说自己的情况,也给他说说班里的事。正月开学前,田老师去看东东,觉得他的身体能正常上学,就让他重回班级。高三第一学期,东东从楼梯上摔下来腿骨骨折,打上石膏一个多月才取掉,后来东东又得了严重肺炎住院,田晓玲和同学们去看东东,给他送资料、补课,还给东东几百块钱让他增加营养。2012年高考,东东以高出一本线70多分的成绩被西安理工大学录取。接到通知书后,东东的奶奶提了一篮子自家种的菜找到田老师,流着泪说:“谢谢老师!没有你的照看,我娃就不可能考上大学!”
成才先成人
在田老师看来,师爱是没有条件、不加选择的,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也都值得老师全力引领、全心呵护。
2003年冬,田晓玲中途接手高三(3)班,正碰上班里一个男生醉酒与人打架在家养伤。她去男生家里看他,与他母亲谈了几个小时,了解到男生初中就抽烟而且有酒瘾,他父亲嗜酒成癖不管家事经常打骂孩子,最近又离家出走,家里仅靠母亲一人打零工支撑。母亲对儿子很失望,称管不了了,就让他自生自灭去吧。田晓玲对男生的母亲劝解一番并约定,家长、老师合力转变孩子,让他走回正路。后来,田老师多次与男生谈心,又让他用书面形式把自己高中以来的生活、学习状况好好总结一下并对未来做一点构想。一天后,男生交来一篇7000多字的文稿,尽管错别字不少,句子时有不通,但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的心路历程。她让男生的母亲看了之后,母亲被震动了,说以前太不了解孩子,对孩子简单粗暴,以后要更多关爱和鼓励孩子。田老师抓住男生讲义气、守信用的特点,和他达成了“君子协定”。她悉心引导,专门给他补课,男生慢慢戒了烟、酒,成绩逐渐提高,2004年考上了大学。
班上有4个孩子生活在离异家庭,田晓玲极力保护他们的隐私,给予他们更多关爱与帮助。她引导他们消除阴影,体谅父母,感恩父母,还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家庭命运承担更多的责任。有一次,一个学生说自己的父亲是“人渣”“垃圾”,田老师与学生经过深入交谈后了解到,父母婚姻上的不幸给这个学生心理上留下了阴影,父子间交流太少,从而对父亲产生了偏激的看法。她与学生的父亲、母亲、奶奶分别沟通,从网上找来一些关于亲情的文章和一些沟通技巧分别发到他们父子的邮箱中,协调这个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想方设法化解孩子对父亲的仇恨,孩子也慢慢变得阳光、自信。
在田晓玲班上,有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有的孩子怕同学笑话不愿说出家庭情况,也不愿接受资助;有的学生和她聊天时认为父母没本事,流露出埋怨父母的情绪。田晓玲开导他们,家境贫寒不是我们的错,也不是家长的错,要敢于接受资助,这对自己、对资助者都是一种成全。我们要通过资助完成学业,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命运,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在她的鼓励下,学生不再自怨自艾,静心苦读,部分学生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就业。
甘为他人梯
熟悉田晓玲的人都说,田老师班级管理“站得高看得远落得实做得细”。其实,她是把学生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放到一生中去考量,让学生为自己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好习惯终身受益,好习惯造就好人生。基于这种认识,田老师每带一个班,都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并一抓到底。从坐立行走的姿势,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从清晰表达、规范书写,到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训练;从遵守法纪、敬畏规矩,到正直做人,认真做事的品格的培养……她不厌其烦,循循诱导,耳提面命,言传身教。
学生赵浩男的成长过程,再一次让她感受到“老师之爱生,则为之计深远”的重要性。赵浩男家境贫寒,成绩优秀,她跟家长联系,说这孩子潜力无限,我们合力培养,孩子会成大器。三年中,她不断给赵浩男压担子历练他,让他当班长,进学生会,训练他演讲、朗诵,让他主持班会,支持他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每学期都用展板展示他和同学的各个精彩瞬间,联系爱心人士给他资助。2011年“五一”期间,田老师跟清北学堂联系,自己解决了2000块钱的培训费,让赵浩男参加自主招生培训,终于赵浩男考入北京大学。
赵浩男并非个例。她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很了解,总是与学生一起分析他的优势和弱项,与学生一起制定具体细致的计划与安排并监督执行,引导学生逐步扬长补短。她与学生家长一起分析学生的发展趋向,请家长帮助孩子设计他们的人生蓝图并努力去实现。2012年6月25到28日那几天,田老师几乎废寝忘食,细致地帮每个学生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指导他们报好志愿。她觉得,这是对学生最后一次尽责任。2012年高考,她班上70名学生全部上线,69人是一本,不仅考得好,而且录得好,学生90%以上都进入了“211、985”重点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