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评论:洞居流浪儿明天在哪里

评论:洞居流浪儿明天在哪里

2014-05-15 10:30:00

来源:京华时报作者:责任编辑:王硕 2014年05月15日 10:30 来源:京华时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单士兵

  每一次流浪儿悲剧都提醒我们,不能再重复媒体关注、表达悲情、单位应付、政府推托的固有模式,而应该真正搭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

  沈阳北站一处墙面上的排风洞,曾经是“流浪儿之家”。以前,有3个孩子在这里放上被褥和瓶瓶罐罐,居住休息,挡风遮雨。

  随着媒体关注,洞居流浪儿的童年生态被展现在公众面前。到5月8日,这个排风洞口被细密的钢丝网封堵,那些孩子不知去向。这是个惯常结局。一单充满悲情的新闻完成了,安全漏洞被及时堵住了,洞居流浪儿不会再影响车站形象了。问题是,欢喜的只是别人,那些孩子什么都没有改变。而且到现在,依然没有三个孩子被安置、哪怕是去向何处的消息。当地一名民警叹气说,“能怎么办呢?这样的流浪儿太多了”。这不免让人猜想,洞居流浪儿并未得到安置,他们只是在另一个角落继续流浪。

  那么,洞居流浪儿有没有明天?谁又为他们的明天负责?其实,不止是他们,在这个社会不知名的角落,还生活着很多流浪儿。他们的人生多半不被发现,偶尔出现在公众视野,也很快再度消失,留下去向不明的悬念,甚至让人看到更大的悲情。

  比如,贵州省毕节市,曾有5名流浪儿童,在一个垃圾箱里生火取暖,不幸一氧化碳中毒身亡。只不过,一次次的悲情、震惊,并没有改变流浪儿的苦难人生。原因在于,那些针对流浪儿的临时性救助手段,不可能真正改变现实,给流浪儿可期待的未来。

  每一次流浪儿悲剧都提醒我们,不能再重复媒体关注、表达悲情、单位应付、政府推托的固有模式,而应该真正搭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而现实是,在救助流浪儿问题上,从民间社会到政府部门,存在太多的断裂地带。为什么每次曝出流浪儿问题后,相关部门和单位总是会相互推诿,说到底,还是因为权责不明。救助流浪儿可能会涉及民政、财政、卫生、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太多部门,如何让这些部门各司其职,主动和其他部门对接,必须通过明确的制度安排,予以约束规范。

  救助流浪儿,也需要民间社会发力。一个不断壮大的民间社会,不能一次次停留在表达悲情的层面,而应有所行动。从这个意义讲,政府部门也应该懂得及时出让权力,给予民间社会更大的自由空间,来释放民间社会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救助的能力。

  告别洞居的流浪儿人生不应更加悲情,他们不应该走进更多的危险地带,因为他们的人生已经被社会深刻打量过。接下来,应该让民间社会与政府部门共同发力,让流浪儿也有明天。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