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说不尽的高考

说不尽的高考

2014-06-12 09:18:48

高考还在进行,考场外的招生大战已经开始。

高考还在进行,考场外的招生大战已经开始。

2014高考曲终人散时,几多欢喜几多愁

2014高考曲终人散时,几多欢喜几多愁

考场外的家长并不比考场里的考生轻松

考场外的家长并不比考场里的考生轻松

将要告别青春逐梦的高中,高三学生用抛试卷的方式迎接高考。

将要告别青春逐梦的高中,高三学生用抛试卷的方式迎接高考。

  商洛日报讯(文/图 记者 吉文艳 见习记者 王 倩)每年的高考,都被时光推着,不急不缓,如约而来。绚丽红火的夏天,因它更添了几多热闹与焦灼。2014年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如约而至。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高考已经陪伴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度过37载,作为中国当下最主流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在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其弊端也逐渐显现:“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背离素质教育的初衷、招生比例的歧视……回首高考制度,确有千般不是,万般无奈,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通过高考,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很多农家子弟通过这一制度,得以打破城乡藩篱,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对于每一位经历高考的人来说,高考的记忆是深刻的,高考的经历是无法遗忘的……

  那年我参加高考

  1977年,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当年12月11日至12日,文革10年中积压下来的570多万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男女,从车间、从农田、从军营……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考场。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当时的人们还不大了解气象学上的“暖冬”概念,但是,1977年的冬天对中国的知识青年来说却是一个“温暖的冬天”。

  今年65岁的何书恩是有幸参加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的“老三届”。1966年5月,距离当年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何书恩正在精心备考,但16日中央出台的《五一六通知》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紧接着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文革工作小组进驻学校,并宣布废除高考。

  “突然宣布不高考了,所有大专院校均停止招生,城里的知情插队下乡,农村的则回乡务农,大学教师都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我当时的成分好,就当了红卫兵,在学校搞宣传。”何书恩回忆,闹了两年文革后,他当了民办教师。“1977年10月21号,《人民日报》刊登了恢复高考的消息,知道消息后我就赶紧准备着考试。”对于那一天,何书恩记得格外清楚。虽然当年知道消息距离高考只有短短40多天时间,但由于中学时代底子扎实,加上当民办教师时的知识积累,何书恩的成绩还是很不错的,报志愿时他便报考了清华、复旦、南开之类的名校。“当年仗着年轻,心气高,心想要上就上好学校,将来会有好的发展,没想到过低估计了形势,结果退档了。”何书恩介绍,由于当年教育荒废,大家的成绩普遍不高,全国的录取率还不到5%。1978年,何书恩参加了第二次高考,以240分的成绩被当时的陕西师大商洛专修科中文系录取。

  在商州区夜村镇吕[地] [间]小学做教师的王立升是1978年参加的高考。1977年听说高考恢复的消息时,时年22岁的他还在新疆当兵。“我酷爱看文史一类的书,但没赶上好时代,1969年初中毕业后就没上学,整天搞串联,到1971年攒了三届的初中毕业生上了高中,总共有10个班,但1972年高中毕业后也没法高考,我在社会上浪荡了一年多,1974年就当兵去了。”王立升回忆,得知高考消息后他很是兴奋,觉得机遇终于来了,但他是飞机场的地勤人员,属于业务部门,要保障飞机的安全飞行和降落,根本没时间复习,只得做罢。

  1978年4月份,复员回家的王立升本以为自己这辈子就只能与黄土地打交道了,一次聊天当中生产队的队长提醒他少时学习成绩那么好,何不参加高考,说不定以后有个好前途。这一不经意的交谈再次燃起了他重进校门的欲望和读书的热情。于是他重新捡起书本,为高考做准备。“那时候书都很少,更别说复习资料了,我为了借两本中学课本翻了整整一座山。”用仅有的两本课本复习,王立升以14分的差距落榜了。“其实之前根本不知道高考考些啥,以为就算数学做不出来,语文咱还做不出来?这一经历才知道自己懂得实在太少啦。”王立升感慨道。恰逢当年商中招收15名补习生,王立升便以倒数第一的成绩进入商中补习。补习了10余月,王立升终被陕西师大商洛专修科中文系录取,毕业后分配到商南县高中教书,从此跃出“农门”。

  “穿草鞋”与“穿皮鞋”

  国家决定恢复高考的消息公布后,有资格报考的人蜂拥而至,甚至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携手同进考场,一块来挤“独木桥”,来跨越这道“穿草鞋”与“穿皮鞋”的分水岭。

  代芳霞今年51岁,是商州区夜村镇代街村人,现在是商洛市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医生。代芳霞感慨,1.5分之差,决定了她“上天”(上大学)还是“入地”(下田种地)。1980年7月1日,代芳霞走进高考的考场。“我们高考之前就要决定是考大学、大专还是中专,我其他成绩还好,但是英语基础太差,而且咱农民娃图个保险,有学上就行了,我就报考了中专。”代芳霞介绍,如果报考中专,英语成绩是不计入高考成绩,于是大部分农村学生都选择了报考中专。成绩出来,代芳霞的成绩刚过分数线,本以为就考上了,但当时实行的预选制度又将分数线提了1.5分,便因1.5分之差无缘大学。

  “当时心情很失落,想到未来觉得很迷茫,都做好了当农民的准备。”代芳霞告诉记者,但在家人的坚持和鼓励下,她又到商中补习了一年,1981年顺利地考入宝鸡中医学校。1984年7月,代芳霞被分配到当时的北宽坪区广东坪乡卫生院,尽管她的毕业成绩是全省第三。“那时候上大学不要学费,国家还给每人补贴15块钱的生活费,自己出点书本费就行了,毕业了国家还给分配工作。”国家恢复建设后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可10年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短时期内无法弥补,因此为了优先满足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人才的保障,国家出台了“统招统分”的包分配政策,代芳霞这样的人才就被分配到偏远、基层地方,支持当地的发展。“那时候国家对有学历的人很重视,本有的见习期也被取消,直接转正定级,一个月能拿45.5元的工资,还是相当可观的,那时候我们也没多余的想法,就觉得祖国叫我们到哪,我们就扎根到哪,也不怕吃苦。”代芳霞说。

  统招统分制度终结

  “统招统分”给高考制度搭建了一个让人们悲喜交加的独木桥:高考被录取即意味着从此成为干部了,吃上了“国家粮”,而不管专业是否感兴趣,不论是否有真才实学。20世纪90年代之后,人才供需矛盾得到缓解,“统招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制度越来越显得步履维艰,改革势在必行。从1996年开始,不包分配正式施行,到2000年全面停止了包分配的制度。

  孔小平是这一变化的亲历者。1997年,孔小平考入宝鸡文理学院英语系。办理入学时,他的户口赫然写着“农业”,父亲还特意问:“以前不是考上大学或者中专就可以转户口了吗?”办事人员回答:“现在并轨了,国家不包分配,找到工作由单位解决,找不到工作,就哪里来哪里去!”不仅如此,每年还要交1800元的学费,生活费用也需自理。孔小平说,当时感觉心理压力很大,一方面需要自费上大学,家庭负担变重;另一方面又担心学到的知识不够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岂不是白白上大学。“我的大学上得比高中还忙碌,一边好好学习争取学校的奖学金,另一边带家教挣生活费。”毕业后,孔小平因为优异的成绩和丰富的教学经历从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被西安某初中招聘为英语教师,如今他已是该校的英语教研组组长。孔小平说,回头来看国家不包分配的决策是对的,鞭策大学生在学校学好知识,也打破了毕业生回生源地的局限,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和竞争。

  高考热的冷思考

  6月7日早8时,距离2014年高考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考生已在场外摩拳擦掌。其实与考生一样跃跃欲试的还有考生家长——离高考越来越近,他们终日吃不下、睡不稳,总是有诸多事情放心不下,要么怕临考前生病,营养跟不上,只要听说哪种保健品好,就千方百计买来;要么怕复习不全面,到处打探消息、收集考题,唯恐遗漏。待到填报志愿时,报好学校怕落榜,报差一些又怕吃了亏。交通管制、加强安保、免费接送考生……这两天,全社会都被拉入高考模式,焦灼不安的情绪遍地流淌,高考俨然变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所谓的高考这场战争里,是否一旦成功便从此功成名就,失败则意味着一败涂地吗?成功进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为什么毕业后会面临就业困难的现象?似乎一条无形的“独木桥”又出现在毕业生的面前,千军万马都想挤上桥吃上国家“皇粮”,从此衣食无忧;而另一方面,一些技术性岗位千方百计怎么也招不到相应的人才。其实,随着全国各高校逐年扩招,高等教育早已由最初的精英教育发展为通识教育,由培养精英人才变为培养实用型人才,只是由于人们的认知惯性,观念还停留在过去。面对“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也许每个人都应该冷静思考一下被“炒热”的高考。

  家住商州区白杨店镇两水寺的刘坤坤是今年全国939万高考大军中的一员,在商州区中学读文科,模拟考试成绩总在500分左右徘徊。“我不想复读了,我这成绩肯定是考不上一本的,我也不想上啥二本、三本,到时候报个专科或者高职院校,学费能低些,还好就业。”考前刘坤坤对记者说。平时在西安打工的父亲刘世文专程赶回来陪儿子高考。“我总在外面打工,娃住校念书,我也没太管过,娃很懂事,我也主张他学一门技术,好就业些。”刘世文告诉记者,为此他还专门了解过,专科比三本甚至二本好招、吃香,费用也相对低。国家还有相应的补贴,很适合他们这种农家子弟。在考场外陪考的考生家长刘建平也表示,现在好多名校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不如让孩子学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他还收集了很多职业院校的招生宣传单,准备带回去让孩子参考选择。

  面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这一突出性、结构性就业矛盾,商洛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郭瑾表示,一方面毕业生和家长需理性看待高考,应有务实的就业观,避免好高骛远和眼高手低;另一方面,改革当前的高考制度,将技术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分类进行分类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源源不断的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以弥补技能型人才不足的缺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则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第一要素。37载春秋,高考为商洛的后续发展输送了数十万的高素质人才,其功绩毋庸多言,然而时移世易,高考制度也该顺应形势进行必要的改革,为我国的深化改革任务培养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数载苦读、十年磨剑、对于高考,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变得更好。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