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士透露,有的高校出于生存需要,诱导学生就业造假。部分高校的毕业生甚至不明真相“被就业”,即学校瞒着学生签虚假就业协议。而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假就业”呼吁“真评估”
不少专家认为,偏颇的专业退出机制、评估考核、提高社会声誉等因素形成了虚假就业的环境土壤,就业率“注水”危害极大。就业率的“虚假繁荣”会误导社会对某些专业的需求,影响国家就业政策的制定和高校的专业设置,甚至有可能制定与现实不符的经济政策,导致就业更难。
“就业率低下而不得不造假,也说明如今高校教育质量普遍低下,需要反思办学模式,更好地进行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实现培养模式和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教学本身来提升就业质量。”李斌说。
熊丙奇认为,要遏制就业率造假、注水,必须改变就业率统计机制,需将由高校统计变为第三方统计。就业率数据是对高校的评价之一,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评价要由行政评价变为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交给社会中介机构独立统计。
另外,就业率数据应与高校的办学利益脱钩。这一数据应该主要用于向公众公开,再由公众根据这一信息,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学生获悉真实的情况,“用脚投票”之下也会引导高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而不是出于功利考量办学。
专家指出,教育部的制度设计应该更为合理,客观构建高校的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高校提升就业率,回归大学教育的应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