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改变乡村教育的“离农”状态

改变乡村教育的“离农”状态

2014-11-18 09:51:00

来源:光明日报

  农村“两后生”正成为失管的一代。据媒体报道,近日,吉林省政协委员姜艳芳撰文,直陈当下农村“两后生”所面临的困境。“两后生”指的是初中、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学生,这个群体年龄在15岁至20岁之间。从姜艳芳调研的情况来看,农村“两后生”家庭条件都很一般,很多孩子家庭经济困难且家庭管教不力。他们往往知识贫乏,技能欠缺,辨别是非能力弱,法律意识淡薄。由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加之家庭条件差,这些孩子很容易成为失业、失管的闲散人员而误入歧途。

  农村“两后生”成为失管的群体,固然和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重视不够有关。但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得保证家长与孩子能有充足的相处时间,而当下,许多农村地区的壮劳力常年在外打工,由老人来照顾孩子,农村“两后生”就是在这种留守状态中成长起来的。放到更广阔的视野看,农村“两后生”其实也是农村凋敝的一个缩影。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的发展诉求经常被边缘化。以教育为例,农村家庭不仅承担着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这一普遍压力,而且由于家庭收入水平有限,也不可能像城市家庭那样进行额外的教育投入。“学得好继续学,学不好就辍学”在农村几乎是一种共识,很少有人因为孩子辍学而大惊小怪。

  除了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家庭教育重视不够这些因素外,从整个社会层面考量,我们对农村教育还缺乏一种因地制宜的思维。不可能所有的农村孩子都能考上大学离开农村,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选择进城务工,总有一些农村孩子会留在这片土地上。但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其实一直处于“离农”教育的状态,农村孩子的教育很少紧贴地气,很少和乡村、土地真正联系在一起。

  具体来说,农村教育在施教过程中,普遍只重视文化知识的讲授,专业技术性教育严重匮乏。如果说小学只适合文化知识传授的话,那么到了初、高中,一些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就应该融入教育当中。学生一旦辍学,技能缺乏的短板就会马上体现出来,而提前预计到这一点,正是教育存在的意义。

  农村“两后生”面临的困境,再次敲响了乡村教育“离农”的警钟。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改变单一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专业化、职业化教育来提升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使其具备一技之长,以便在必要时能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并不夸张地说,农村的未来就在这些年轻人的手中,只有这些“两后生”多一些安身立命的本领,农村才有美好的未来。(陈方)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