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商洛市教育局局长胡栋梁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记者 汪 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惠民资助政策,小到教科书使用,细到日常管理,大到校舍建设,全方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结合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工作,我市从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做起,为我们打开了教育战线循环经济发展的一面窗。
记者:按照国家实施的教育惠民资助政策,从2008年起,部分教科书开始了循环使用,我市是怎样具体操作的?执行是否做到常态化?
胡栋梁: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省上建立了国家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将小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科学》,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纳入了循环使用范围。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属于学校公共教育装备,由学校专人集中管理,学生免费使用;在学期结束时及时收回,登记消毒后供下学年使用。当地新华书店每年按1/3的比例进行更新补充。我市将此项制度作为落实教育惠民政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沟通协调,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抓好日常管理,取得较好的成效,既节约了财政支出、提高了使用效益,又增强了学生勤俭节约意识、责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记者:从教育部门来讲,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着力点和抓手有哪些?
胡栋梁: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093所,各类在校学生34万余名,教职员工2.7万余名。这么大一个群体,每天要消耗大量资源,他们的环保理念,他们的一举一动,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立足教育系统实际,我们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师生教育;二是做好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三是强化学校日常管理;四是抓好教育建设节能工艺和材料使用。工作的主要抓手有三个层面:学校层面,以节约型学校建设、生态绿色校园创建为抓手;教师层面,以开展争做循环低碳经济的教育者、宣传者和引领者活动为抓手;学生层面,以开展循环低碳经济的绿色小喇叭、小卫士和小模范活动为抓手。
记者:人常说,管理出效益,节约促发展。教育系统在校园管理方面是如何落实循环发展理念?
胡栋梁: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师生教育。从加强师生教育入手,把循环经济、节能低碳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之中,立足学校实际,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二是抓文化建设。各学校以广播室、宣传栏、宣传画、黑板报等为载体,加强以循环经济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三是抓校园绿化。立足学校地域实际,开展师生义务劳动,自己动手绿化美化校园,持续推进绿色校园创建。四是抓制度建设。建立学校节能绩效管理目标责任制,完善学校水、电、粮、油、教育设备、办公用品等管理使用制度,用制度规范师生行为。五是抓日常管理。深入开展学校增收节支活动,提倡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识产品,从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小事抓起,杜绝铺张浪费。六是抓习惯养成。在广大师生中,倡导用餐光盘行动、低碳出行和绿色消费。
记者:目前,城区学校教育资源不足,乡镇学校资源相对过剩、生源减少,这种现象该如何解读?面对城区优质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教育系统又将怎样合理规划布局教育资源来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胡栋梁:这一问题在我市各县城区确实存在,也是一个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当前加快推进的新型城镇化、移民搬迁,使城镇学生急剧增加,造成一部分城区优质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农村学校学生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是城区学校建设投入不足、规划建设严重滞后,已满足不了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教育需求。
我们将坚持城乡学校一起抓,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一是加快2014-2016年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3年全市规划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0所,到2016年全市每个镇均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人口密集的县城至少有2所公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数量达到幼儿园总数的65%以上,基本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二是加快2014-2017年全市城区中小学布局建设方案实施,4年全市规划布局建设公办中小学、幼儿园179所,力争到2017年基本解决市中心城区及各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三是加快2014-2018年全市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方案实施,5年全市规划布局建设义务段中小学(教学点)1000多所,总投资22亿多元,到2018年使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在硬件上实现“五个基本”:即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基本满足,村小学和教学点能够正常运转,县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