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坚守教育初心 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

2024-02-01 19:23:00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人民网上海2月1日电 1月31日,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闭幕。“智能时代、教育何为”成为世界关注的时代命题。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既是推动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数字伦理方面的现实挑战。如何坚持“智能向善”,推动人工智能持续赋能教育创新发展?人民网记者在大会期间采访了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

人工智能不能被局限在提供答案的层面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成为获取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工具。面对人工智能,郑庆华指出,要趋利避害,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拥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带来的新机会和挑战。

“我们坚决不能躺在让人工智能给我们提供答案、给我们做作业、给我们考试这些上面。相反,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应用人工智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强化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理论和方法,破解工程技术的难题,这才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目标。”郑庆华强调。

郑庆华介绍,目前,高校自主开发的人工智能学科模型已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同济大学,每天要录制几百门甚至上千门课程,用来分析老师每门课程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同时,通过大模型分析学生在图书馆下载了什么内容、阅读了什么资料,可以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难点,便于教师精准辅导。

“过去的教育是大水漫灌,现在利用人工智能,我们可以做到精准滴灌,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这是非常有意义的。”郑庆华谈到,“此外,在学业评价方面,过去只能通过一张卷子来评测,现在可以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多维度的分析评价,找到优点与短板。”

郑庆华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为解决教育个性化问题提供一种很好的可能性。未来几年,教育评价方式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跃升。他希望,青年人也可以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到科技创造价值、科技创造知识的这种魅力,激发他们内心学习的动力。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当坚守初心

郑庆华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改变知识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弱化大学的作用、功能和地位,影响人类正确的价值取向,颠覆现有办学管理模式等等。人工智能互联带来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例如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被削弱。

他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解决了知识获取的手段、方法、效率、质量,使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在虚拟环境下顺畅地进行,但是绝对不能替代真人教育。

“人还是要通过感情,让爱来赋能教育,不能全部用数字化来替代。这种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互动、肢体的语言,才使教育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郑庆华表示,“该动手的还要动手、该互动的还要互动、该一块娱乐的还要一块娱乐,否则人和人就变成了机器跟机器的交流。这个跟教育的初心是不相吻合的,我们需要用爱、用真情实感、用能力、用素养去教化人、提升人、培养人。”

郑庆华认为,教育的根本初心是使人向善,提高人类的文明素养、科学素养,让人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路上不断前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当坚守初心。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说,是从思想、理念、方法、技术等全方位对人的全能教育。

“要保持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人类要把机器先训练好。”郑庆华提到,要人工智能正确地赋能教育,首先得把机器修炼好,让机器按照人的价值导向去做人想让他做的事情,而不能让机器来支配人,这是目前面临的难题。

未来教育将是机器、教师、学生共同成长模式

AI赋能在不断改变教育的格局,那么未来的教育将是一种什么形态呢?郑庆华认为,未来的教育将形成“师—机—生三元模式”,机器与教师、学生互学习、同进步、共成长,以人机协同的新智商超越人类自身智商的局限性。

“这个过程里,需要解决好人对人、人对机、机对人的三类教育,其中最关键的是做好人对机器的教育,即训练机器,使机器遵从人类认知,实现价值观对齐。”郑庆华说。

未来人与人之间的教育中,传统教师作用也将发生调整,重在价值塑造、思维创新和能力培养,而知识传授的作用将不断弱化。在机对人的教育方面,郑庆华认为,人工智能将更加深入地赋能教育,同时还会产生机与机之间的互相学习,例如对抗博弈、自主智能等。

郑庆华建议,面向未来,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对教师而言,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与创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和获取。对学生而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绝不能满足于人工智能推送的现成答案。

“我们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坚持科技向善,解决好人机共融问题,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全过程,朝着人类设定的价值方向去前进。”郑庆华表示。

  • 相关阅读
  • 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成立

    原标题: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成立1月30日,工作人员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数智未来”教育展上演示智慧盾构施工仿真实训教学系统。新华社记者 辛梦晨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期间,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成立,中国国家智慧...

    时间:02-01
  • 中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持续增强

      据新华社电(记者温竞华)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获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四年多来,我国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取得新成效,影响力进入本学科国际排名前5%和前25%的期刊数量分别增...

    时间:02-01
  • 密大学子:记录下我们的留学故事

      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留学生组织的赛艇队正在训练。   作者供图  2023年12月,经过5年的筹备及制作,由密歇根大学校友王卫东、胡澜等人发起、专业摄影团队拍摄制作的《密行》纪录片在北京首映,这部纪录片反映...

    时间:02-01
  • 提供心理帮扶 呵护健康成长(民生观)

      及时掌握困境儿童心理情况,耐心细致做好专业帮扶    前不久,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在做好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家...

    时间:02-01
  • 论文写作二三事(留学记)

    留学期间,论文写作既是重要的学业任务,也是整合知识、输出观点的过程。留学生写作时有哪些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如何突破语言障碍?对此,我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 我的导师曾告诉我,论文写作前要想清楚9个字:是什...

    时间:02-01
  • 中国驻巴塞罗那总领馆提醒注意春节假期安全(留学服务站)

    本报电(张舟)据中国驻巴塞罗那总领馆消息,中国甲辰龙年将至,不少国内外游客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旅游观光、与亲人团聚共度春节。为了大家假期平安、生活顺利,中国驻巴塞罗那总领馆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以下事项: 做...

    时间:02-01
  • 希望更多台青来大陆走一走、看一看、闯一闯

    本报北京1月31日电(记者柴逸扉)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31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陆是希望的沃土,是台青成长成才、事业发展的大舞台。希望更多台湾青年来大陆走一走、看一看、闯一闯,相信他们一定能开阔视野、...

    时间:02-01
  • 为边疆孩子撑起爱的天空

    《书生行》(人民文学出版社)是聂震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聂震宁,对读书给人带来的改变深有体会,他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阅读学知识融汇进小说《书生行》中。一如题目所揭示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位“...

    时间:02-01
  • 中国作协南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成都)成立

    本报电(袁雨晨)近日,中国作协南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成都)成立仪式暨“和衷共济·文化多样性与南亚文学传统”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南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中国作协与四川省作协共同筹...

    时间:02-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