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为水奋斗的无悔人生

2024-03-28 08:33:00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为水奋斗的无悔人生

2005年,李佩成院士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长安大学供图

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李佩成在西安逝世,享年90岁。几十年来,他始终奋斗在我国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事业一线,为国分忧、为民解难。

他的身后,是荡荡乎八川分流绕长安的汩汩美景,是山川秀美的西北大好山河,还有向世界证明“中国能够解决自己水资源和粮食问题”的中国智慧。恰逢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人格外怀念因水而生、向水而兴的李佩成院士。

立志奋斗终生的事业

“回首往事,我的一生是在梦水、寻水、惜水、爱水,为水而喜怒哀乐、为水而拼搏奋进中度过的。”李佩成曾撰文回忆自己的一生。

1934年12月,李佩成出生在陕西省干县。干县,被人读作“干”县,干旱缺水的情景在这里不时上演。

1944年暑假,李佩成跟随表哥到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观光。途中,水流奔涌的通渭渠让李佩成惊讶不已。来到学校后,9岁的李佩成看到花坛前的水龙头喷珠吐玉,更是十分好奇。表哥告诉他,这些水都来自40多丈深的地下。而这些,都是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的功劳。

那晚李佩成半醒半眠,朦胧中竟梦到李仪祉先生来到身边。从此,像李仪祉先生那样兴修水利,解决旱塬缺水难题的志向在李佩成心中扎下了根。1952年高中毕业后,李佩成毅然决定报考西北农学院水利系并被录取。

著名水利专家沙玉清十分喜爱李佩成这棵好学的“好苗子”,勉励他说:“你要为解决陕西、黄土高原的水利问题奋斗一生,永不退缩。”

1956年,李佩成可谓“四喜”临门。他被评为全校“三好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选拔为赴苏联留学深造的预备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那时的他,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挥笔写道:“我也要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而治水就是这个伟大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多年来,李佩成坚持用“人十能之我百之”的办法争分夺秒地学习、实践,最终开辟了一番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水利事业。

再造山川秀美大西北

“莫城风紧又飞雪,已稀游人愁更多。唯闻一处笑声起,天寒地冻奈我何。”1964年元月,李佩成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写下一篇诗作,借此表达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自己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

李佩成时刻谨记周恩来总理的教诲:立场坚定、业务精通、体格健全、作风正派。他每天学习工作到深夜,早上四五点钟又起床学习,这种作风保留了一生。

在苏留学期间,李佩成出色地提前完成了副博士学业,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系统提出了渗流计算的“隔离井法”理论。这一成果的取得,为他日后在水利科学研究领域探索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7年回到祖国后,李佩成一头扎进了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的农村天地,打井、找水、修建地下水库。他一边实践一边思考,提出了著名的“三水统观统管”理论:除了地表水、地下水,还应当考虑天上的降水,即自然界的一切水体都应当联合运用、综合调节。

1978年,他发明了适用于黄土渗流机理的黄土辐射井,打破了“黄土不能成为含水层”的传统认识。

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因为过度开采地下水,西安出现了供水紧缺的局面。1993年,水荒大面积蔓延,钟楼下沉、大雁塔倾斜、人们排长队接水……李佩成认为,西安拥有较好的天然水环境,每年从秦岭72峪流出的水就有21亿—24亿立方米,而当时西安每年的用水量为3亿立方米。按理说西安不缺水,问题出在了不合理的用水结构上。

为此,李佩成提出了“井渠结合,两水并用”的“群峪协井供水系统”结构性改革方法,将秦岭峪口的水“通过自流引入西安市区”,使水荒得到了缓解。

如何能根除水荒,真正发挥西安城的水资源效益,进而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李佩成开始着手谋划30年后的可持续用水问题。他不断思考研究,先后提出了首个穿越秦岭的“引干济石”南水北调工程,重现八水绕长安盛景工程和地下水回灌工程。

年过六旬的李佩成,还承担起了改造西北生态的重担,3年间足迹遍布祖国西北大地,由他倡导并主持完成的“中国西北地区山川秀美科技行动计划”项目得到科技部等部委的高度认可。

2003年,李佩成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书立说传教后人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在所余岁月,继续回报祖国,报答人民!”年近七旬,李佩成在院士生涯的开端制定了再奋斗10年的规划:头脑再清醒10年,提出10条重大咨询建议,完成3个较大的科研项目……再培养50名研究生,再发表30篇论文。

从青年立志学水治水到中年取得不凡成就,李佩成始终将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叮嘱学生们“为建设祖国而培养自己”,尤其注重在科学实践中培养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

2011年,李佩成在西安交通大学为研究生作讲座时,拿着话筒径直走下讲台站在听众席里开始演讲。这位耄耋老人谆谆叮嘱年轻学子:“搞好科学研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服从国家需要,要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

从陕北重化工基地水资源承载综合评价到培育秦岭打造关中黄金屏障,再到关于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李佩成不仅心系水利建设、农业生态,还广泛涉足气候问题等领域,时刻不忘为国家出谋划策,为人民多做有益的事情。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如今,站在榆林城北的镇北楼举目张望,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幅绿色画卷已经在西北大地上徐徐展开。

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九曲黄河在西北高原上蜿蜒穿行,沿途曾经荒无人烟的沙漠已经变成了林草丰茂、风光旖旎的绿洲。

流水不腐,李佩成院士千古!

(记者 王禹涵)

  • 相关阅读
  • 运动员进校园系列活动第二站举行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记者孙龙飞)27日,“中华体育精神大讲堂”校园宣讲和“冠军体育课”运动员进校园系列活动第二站在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举行。中国游泳队运动员、世界冠军潘展乐讲述奋斗历程,分享体育知识...

    时间:03-28
  • 鼓励青年创新创业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近年来持续发力青年人才引育,创新出台《钱塘校融·大学生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围绕“融入钱塘、宜业钱塘、乐创钱塘”三大方面实施十大工程,助力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图...

    时间:03-28
  • 中国科学家探秘第六大植物激素

      据新华社电(记者戴威、马欣然)日常生活中,隧道可以帮助人们穿山越岭。在植物细胞内,当内部物质穿过细胞膜时,往往也会通过类似的“隧道”。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孙林峰教授团队近日在第六大植物...

    时间:03-28
  • 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原标题: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江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与20多家学校建立了馆校合作机制,该馆的社教人员每周都会走进学校,开展瓷文化系列课堂,系统介绍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动手体验,...

    时间:03-28
  • 数字赋能智慧教育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数字应用“组合拳”,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智慧教育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图为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体验VR摩托车竞...

    时间:03-28
  • “金三银四”春招季 求职指南请收好

      近期,智联招聘承办面向毕业生的就业双选会。  受访者供图  近期,春季校园招聘正在火热进行,不少留学生进入了求职冲刺阶段。  今年春招,哪些行业偏好有留学背景的学生?学子如何准备方能收获心仪offer?...

    时间:03-28
  • 她在美国打太极拳(留学记)

      林晓雪经常拍摄、记录自己练习太极拳的过程。  受访者供图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街道时,人们总会见到一个中国女生穿着太极服打太极拳——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青龙出水……一招一式干...

    时间:03-28
  • 钻研法学为青少年成长撑伞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法学院景色。  资料图片  张安辰本科在西北政法大学读金融专业。西北政法大学有一个开课亮点:不论开设什么样的学科,都会为学生配套相应的法学课。正是这样的课程设置,让张安辰发现了法学...

    时间:03-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