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载人航天与空间科学“双向奔赴”

2024-10-17 08:21: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登月服外观首次公开亮相。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李聪在空间站组合体舱外作业。
新华社发

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全面实施,中国人的登月梦一步一个脚印;神舟十九号发射在即,中国空间站即将迎来又一次“太空交接”……金秋时节,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派繁忙景象,新收获与新进展令人瞩目。载人航天工程和空间科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力支撑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载人月球探测彰显大国担当

日前,在重庆召开的第三届航天服技术论坛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社会发布登月服征名活动,并首次公开中国登月服外观。

登月服主体的金属光泽科技感十足,上下肢红色装饰带增强了视觉上的力量感和修身效果。上肢装饰带设计为优雅飘逸的“飞天”飘带造型,下肢装饰带则设计成火箭升空尾焰造型,形成了一飞冲天的势态。

目前,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全面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登月服外观的亮相,展示了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的阶段性成果,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服技术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航天服是载人航天发射、返回、出舱活动任务中必需的防护服装,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和作业支持。其研制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复杂,目前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具备航天服自主研制能力。

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猛介绍,登月服自2020年启动研制以来,聚焦复杂环境综合防护、人服能力提升,以轻量化、小型化、高安全可靠为目标,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确立总体技术方案,为中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围绕载人登月任务,中国科技人员正埋头攻关、矢志创新,为人类和平探索太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载人月球探测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彰显大国担当的战略实践。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要发挥好航天员在月面开展探测活动的独特优势,将为中国探索地外天体提供更为广阔的历史机遇。

据了解,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中国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目前初步规划了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和资源勘查利用三个领域、九大方向的科学目标。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说,目前国际月球科研站处在可行性研究论证的阶段,准备分两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是基本型阶段,建设功能和要素基本齐备的月基综合性科研平台,具备开展常态化的科学实验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的能力;第二阶段是拓展型阶段,建设长期无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稳定运行的一个大型月基科研平台,具备全月面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技术验证能力。

国家太空实验室聚焦前沿领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10月载人航天月历显示,中国计划于本月下旬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太空出差”已近半年的神舟十八号乘组则将开启返程之旅。

今年4月,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进入中国空间站。当前,各项空间科学实验和试验任务进展顺利。航天员利用梦天舱内的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柜持续开展实验,完成了样品更换等工作。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开展相关研究,对于认知材料物理与化学过程的本征规律、丰富和完善材料科学基础理论、指导和推动地基材料的制备工艺和生产、改善材料性能以及促进地面相关材料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林西强介绍,经过30多年实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顺利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工程目标,同时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成果。

当前,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天宫空间站舱内共有14个科学实验柜和5个应用载荷通用支持平台,舱外配置了3个暴露装置以及其他载荷适配器。目前空间站已经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并通过神舟飞船6批次返回了百余项科学样品,取得了一批突破性进展。

“例如,国内首次实现空间斑马鱼—金鱼藻二元水生生态系统,为未来探索地外星球密闭生态系统构建奠定基础;首次在轨实现全光阱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制备,建成了国际上首个空间光晶格量子模拟实验平台,这些成果为人类认知迈上新台阶贡献了中国智慧。”林西强说。

据介绍,未来十年,中国空间站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四大研究领域,安排32个研究主题,滚动实施上千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这些研究项目获取重大科学发现、突破关键技术,不断推进成果转化,获取应用效益。

不断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未来的中国载人航天任务将产生更多空间科学成果。

根据规划,在第一阶段(2004—2027年),我国将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第二阶段(2028—2035年),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创成果;第三阶段(2036—2050年),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说,当前,中国空间科学的原创成果开始呈现出多点突破的态势,中国空间站等任务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科学家在暗物质粒子探测、量子力学检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太阳“一磁两暴”观测、高能时域天文观测、月球形成与演化、火星环境与地质构造、空间环境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进展和成果,深化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标志着中国正在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的中央。

  • 相关阅读
  • 内地及港澳地区中小学校长教师香港研修班开班

    人民网北京10月17日电 为加强内地与港澳地区校长教师交流,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内地及港澳地区中小学校长教师香港研修开班式日前在香港教育大学举行。当天,校长与教师协同创新培训中心揭牌成立。据悉,成立培训中心和...

    时间:10-17
  • 北京化工大学百余名研究生共绘一幅画

    人民网北京10月17日电 搭起画板、铺开画纸、打开调色盘……近日,在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举办的“挺膺担当,为国添彩”活动中,该校百余名研究生一起拿起画笔共绘一幅画卷,表达对祖国的祝福之情。北京化工大学百...

    时间:10-17
  • 2025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启动

    人民网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郝孟佳)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增进校企沟通交流,助力2025届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16日举办2025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启动仪式。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

    时间:10-17
  • 穆罕默德·萨勒曼·伊拉希姆:期待与中国在农业领域开展更多交流合作

    人民网北京10月17日电 “埃及和中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视彼此为可靠的朋友和真诚的伙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提供了很好的国际化舞台,聚集了全球顶尖的农业人才、科研机构和企业,此行很有收获。”2024世界农...

    时间:10-17
  • 15所中外高校代表齐聚重庆 共话可持续发展

    原标题:15所中外高校代表重庆共话可持续发展10月8日,“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暨“一带一路”大学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在重庆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重庆大学、重庆市科学技术局联合主办,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国内...

    时间:10-17
  •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举行

    本报上海10月16日电(记者姜泓冰)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及同期活动10月12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本届大赛由教育部等12个部门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自今年5月启动以...

    时间:10-17
  • 东北林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

    原标题:东北林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记者10月13日获悉,东北林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日前揭牌。这是国内第一所林业类未来技术学院。学院将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培养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和发展新...

    时间:10-17
  • 中医学生为老人提供暖心服务

    原标题:中医学生为老人提供暖心服务【图说教育】10月10日,2024年北京月坛街道重阳节为老服务市集活动在月坛体育馆举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的志愿者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市集上为老年人服务。图为北京中医药...

    时间:10-17
  • 让工程硕博士培养对接产业需求

    原标题:让工程硕博士培养对接产业需求图为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2级工程硕士研究生邹璇,在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科研工作。受访单位供图9月27日,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

    时间:10-17
  • 海底2500米热液喷口发现动物生命

    原标题:海底2500米热液喷口发现动物生命海底2500米处的巨型管状蠕虫。图片来源:施密特海洋研究所据《自然·通讯》15日发表的生态学论文,科学家在东太平洋海隆的热液喷口发现了动物生命。该研究为人们理解深海复杂...

    时间:10-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