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科技伦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2024-10-24 08:31:0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科技伦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获益,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必须对科技所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关注和警惕,并与社会各界一起,确保科技向善。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秉承开放、平等、理性、负责的精神,鼓励国内外、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们自由交流,对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的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挑战进行广泛的探讨、协商,并汇集政策建议,传递科技向善理念。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当前,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新兴科技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进生活中,每一项创新都拥有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巨大潜力,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能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然而,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提出新的伦理挑战,甚至触及人类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使我们窥见智能化未来的同时,背后也隐藏着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一系列伦理问题。同样,生命科学的进展,让我们能够治愈先前无法治愈的疾病,甚至在基因层面上“设计”生命,但也引发了生命权、生命尊严的讨论。这些问题具有全球性。

同时,科技伦理全球治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还缺乏一个有效的国际治理机制,来协调各国在科技伦理上的共同行动。由此,许多国家和学会、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组织等,在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谋求在前沿科技伦理领域达成共识性的价值指导原则,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及其交叉应用场景。例如,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第一份全球人工智能伦理标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强调了发展人工智能的价值导向。再如,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邀请各国卫生健康领域的人工智能伦理专家编写并发布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方面应用的伦理指南。

中国积极参与到人类共同科技伦理价值与规则的构建中,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发布,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维护人工智能安全、构建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加强社会参与和提升公众素养、提升生活品质与社会福祉的“中国方案”。在生命科学领域,我国首部《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发布。这是在遵循国际公认的伦理准则下,科学共同体共同达成的专业共识和技术规范,为技术的发展划定了红线和底线。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是学部主席团下设的负责组织和领导学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的专门委员会。近年来,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积极部署科技伦理研究工作,面向学界和公众倡导科技向善理念,推动和谐学术生态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自2011年,围绕基因技术、干细胞、生态环境、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伦理问题,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成功举办了13次研讨会。如今,研讨会已成为学部一项重要的年度学术品牌活动。

未来,我们将继续搭建多元包容的国际对话平台,通过汇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行业领域、学科专业的优秀学者和政策专家,就科技伦理的全球治理议题开展深入对话。这也有助于在国际层面建立对科技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共同理解和行动,为未来科技的发展提供伦理保障,也确保科技进步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

在这个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时刻,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科技无国界,伦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作者:胡海岩,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根据其在2024年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 相关阅读
  • 2024年京津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科研培训班举办

    人民网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李昉)近日,2024年京津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科研培训班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来自京津冀78所高校近百名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北京交通大学部分马院师生和学工代表参加培训。北京交通大学党...

    时间:10-24
  • 立足三尺小讲坛 争当时代“大先生”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自古以来,中国士人和知识分子就有做“大先生”的传统。长期以来,广大中国教师立足三尺小讲坛,担负教书育人大使命,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时间:10-24
  • 了解汉字的一把钥匙

      讲汉字不是一件容易事,面对专业的文字考释,读者难免觉得枯燥。翻开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字百话》,似乎找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钥匙。  《汉字百话》是日本汉字学家白川静撰写的一本面向大众的优秀汉字普及...

    时间:10-24
  • 在荷兰,体验跨文化交流(留学记)

      全荷学联举办中秋活动时留影。   受访者供图  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今年是陈榆在荷兰留学的第八年。  “当时我希望扩宽视野,学到本领技能,综合考虑学校的排名以及留学费用等,来到了荷兰留学。”陈榆说...

    时间:10-24
  • 中欧人才论坛青年分论坛举办

      本报电(记者周姝芸)日前,由北京市人才工作局指导,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和北京市西城区委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中欧人才论坛——青年分论坛暨第13届“海外英才北京行”落地聚才主场活动在宋庆龄同志故居举办。青年...

    时间:10-24
  • 在印度留学是什么体验

      杨丹(左三)和班级师生合影。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中央印地语学院教学楼。  印度位于南亚,有悠久的历史文明。相较于欧美等国,印度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留学目的地。不久前,中国传媒大学印地语专业...

    时间:10-24
  • 青岛构筑留学人才“理想地”

      近年来,山东青岛积极搭建留学人才创业全链条服务“集聚地”,连续24年举办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蓝洽会”)。目前,已有3150余名海外人才通过该活动留青创新创业,创办高新技术企业560余家。 ...

    时间:10-24
  • 北京智源研究院发布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Emu3

      本报电(记者刘峣)近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发布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Emu3。该模型实现了视频、图像、文本三种模态的统一理解与生成,成功验证了基于下一个token(词元)预测的多模态技术范式,释放其在大...

    时间:10-24
  • 第六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举行

      本报电(立风)第六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近日在上海举行,49位获奖青年科学家迎来荣耀时刻。  平均年龄41岁,最年轻获奖人年仅31岁,7位38岁以下获奖人;7位女性获奖人,数学物理学领域首现3位获奖人,占据...

    时间:10-24
  • 聆听英雄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原标题:聆听英雄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图为89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杨克美在向孩子们讲述英雄故事。徐伟摄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纪念日。纪念日前夕,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人武部联合驻地小学开展“聆听英雄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抗...

    时间:10-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