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史海烟云
扬长避短巧用兵 神出鬼没捕战机
敌后抗战兵法之一:山地伏击
http://www.slrbs.com  2015-11-11 09:13:21  新民晚报

  而1938年2月的长生口伏击战体现了“攻敌必救”的精髓。当时,八路军第129师决定以第769团袭击井陉平定公路上的日军据点旧关,吸引井陉日军出援,在途中予以歼灭。八路军第386旅负责消灭井陉援敌,第344旅则袭击娘子关至井陉之间的日军据点,起到牵制作用。2月22日凌晨4时许,战斗打响,从旧关方向传来第769团佯攻的密集枪声;6时许,从井陉方向的公路上传来日本援军的汽车马达声,8辆汽车载着200多名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第386旅居高临下,发起猛烈进攻,仅用半小时就毙俘日军130余人,缴获大批弹药。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敌后武装正是运用这一办法,让敌人心甘情愿地进入伏击阵地,这两大战术也成为抗日战争期间我军重要的制胜法宝。

百团大战中的八路军重机枪阵地

  机动灵活,随机应变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之所以每每伏击建功,除了上述战术原则,最重要的一点是各级指挥员不拘泥于原则,而是因势利导、机动灵活,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这种灵活性与主动性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以至抗美援朝运动中更加发扬光大,成为我军的优良传统。

  韩略村战斗就是一场靠灵活反应取得的胜利。1943年10月,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对太岳地区发动“大扫荡”,为了炫耀“武功”,冈村宁次特地从各地调集少尉以上军官、参谋180余人(包括旅团长1人),送到前线观战。“无巧不成书”,日军观战团途经大山深处的韩略村时,恰好碰上正向延安开进的八路军太岳军区第16团,了解敌情后,团长王近山认为这是“送到嘴边的肥肉”,尽管该团身处敌人腹地,周边又没有友邻支援,但他还是决心利用韩略村有利地形和较好的群众基础,伏击日军观战团汽车队,运用近战迅速消灭对手。

  1938年,八路军挺进河北省浮屠峪长城脚下,准备展开山地伏击战

  田家会战斗则体现了我军随机应变的能力。1942年5月中旬,盘踞在山西岚县的日军第69师团第85大队600余人及伪军400余人,奔袭兴县地区的八路军晋西北军区领导机关。14日,日军沿岚县至兴县公路急进,沿路冲破八路军的多道阻击线,晋西北军区决定以游击队持续袭扰、消耗日军,待日军深入根据地后,再相机歼灭。17日拂晓,日军进占兴县,但发现这里是座空城,因害怕后路被切断,日军于当日中午退出兴县,爬上南山,企图向东南方向撤退。八路军地方武装当即阻击日军,使日军当日只前进了3千米,军区认为歼灭这股日军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即做出伏击部署。18日上午,日军继续东进,行至二京山时,受到八路军第716团伏击,遂转向西南方撤退,随即被第717团等部包围在肖家坬西南高地。战至21时,日军乘夜由赵家沟向东南突围,到达田家会村时,又被赶来的八路军包围,到了19日傍晚,日军大部被歼,只有残敌逃回普明据点。此战历时7昼夜,期间狡猾的日军一再改变计划,但八路军总能及时应对,最终歼敌700余人,保卫了根据地。

收藏文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