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系处于不断成长状态
“哈勃”望远镜打破距离限制,观测130亿年前形成的星系状况,那时距宇宙大爆炸仅仅过去6亿至8亿年
“哈勃”的外层空间观测显示宇宙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发生变化,这一发现证明,星系随着时间流逝会通过与其他星系合并的方式“生长”,最终成长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巨大星系。借助于包括“哈勃深场”和“哈勃超深场”在内的一系列独特观测设备,“哈勃”望远镜对处于宇宙遥远区域的星系进行了拍摄。最近,“哈勃”又将镜头对准最为遥远的宇宙区域。在此期间,新安装的第三代广域照相机拍到可见光和近红外条件下宇宙最深处的照片并发现了存在于宇宙年轻时期的星系,当时的宇宙只有6亿岁。
“哈勃”进行的所有“深场”观测都让天文学家进一步了解星系进化。“哈勃”观测到的星系体积比当前的大螺旋星系以及椭圆星系小,同时形状也更为不规则,说明大星系是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由体积更小的星系碰撞合并后形成。
通过研究不同时代的星系,天文学家可以了解星系如何随时间变化。这个过程就好比是一个大相册,里面记录着一个人从孩童到成年的各个成长阶段。“哈勃”太空望远镜还对星系稠密的中心区域进行了探测,提供了几乎所有超大星系中心地带都含有超大质量黑洞的决定性证据。
超大质量黑洞是微缩版本的“怪物”,质量是太阳质量的数百万乃至数十亿倍。它们的引力如此巨大,以致能吞噬所有靠近的物质。这些诡异的“吃东西机器”无法直接观测,因为没有任何物质甚至是光线逃离它们的魔爪。“哈勃”望远镜提供了超大质量黑洞存在的间接但却强有力的证据。
它还帮助天文学家通过测量黑洞周围快速运转的物质速度,确定数个黑洞的质量。“哈勃”望远镜对三十多个星系的研究表明,星系和黑洞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研究发现,黑洞质量大小取决于其寄主星系核球的质量。核球越大,黑洞的质量也越大。这种亲密关系意味着,黑洞可能随其寄主星系演变,以隐藏于那些星系核心内的气体和恒星“为食”。
4.探寻系外行星踪迹
“哈勃”太空望远镜1990年发射之时,天文学家尚未在太阳系以外发现一颗行星。如今,已有400多颗系外行星被发现,其中大多数是地面望远镜的成果。不过,“哈勃”望远镜却对系外行星搜寻工作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这台功勋望远镜的研究表明,银河系可能拥有数十亿颗行星。
通过深入观测银河系拥挤的核球,“哈勃”发现了18万颗恒星以及16个绕各类恒星轨道运转的潜在外星球。其中五个代表新的极端类型的行星——“超短周期行星”,这些行星绕其恒星公转的时间不到一个地球日。天文学家通过测量一颗行星从其恒星前经过时光线的轻微变化发现这些天体。这类事件被称为穿越。
这种穿越方法再次被用以对至少两颗系外行星的大气构成做出第一次观测。“哈勃”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表明,一颗已知系外行星的大气中含有钠、氧、氢、碳等化学元素。对另一个外星球的类似研究还发现了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的潜在迹象。这两个系外行星都有木星大小,由于表面温度太高不适于生命存在。然而,“哈勃”望远镜的观测表明,可以在绕其他恒星运转的行星上测量生命的基本化学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