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刚刚落下帷幕,北京农民首次摘得国家科学技术大奖。北京共有78个项目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继续领跑全国。
据北京市科委奖励办公室介绍,北京市78个获奖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7项,占全国自然科学奖的47.2%,同比增长20.5%,创历史新高;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企业参与完成的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6项,其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达到57.1%,获奖成果涵盖了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不仅以获奖项目数量多而稳居榜首,且获得奖项的含金量也最高,两名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者和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均出自北京,彰显了北京地区得天独厚的创新实力。
特等奖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最后一块地质调查空白区,攻克了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对完善国家矿产资源战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农民赵正义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获奖项目是其独创的第九代“赵氏塔基”,这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奖设立该奖项以来,本市首次斩获这一奖项。
塔吊底座咋就捧回大奖?
由混凝土构件和砂、石、土等固体散料共同组成的塔吊底座到底有什么神奇,怎么就捧回了国家科技大奖呢?原来巨大的塔吊结实与否,它下面的钢筋混凝土塔基至关重要,塔身只有与塔基牢固结合,才能保证塔吊安全地进行高空作业。也正是这一个个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塔基,成为藏在地下的毒瘤。由于传统塔基多用钢筋混凝土现浇而成,体量通常在30吨至200吨之间,无法移位重复使用,给日后的地下管线铺设、地面绿化以及地下设施建设竖起了一道巨大的屏障。一旦采用爆破清运,又会产生大量混凝土垃圾。
这道国内外建筑界研究了五十多年仍未解决的专业技术难题最终被赵正义攻克。他经过15年锲而不舍的研发、九次升级换代,最终研制成功“桅式机械设备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基础”,替代了传统整体现浇混凝土基础。该成果在具有显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从源头上节约了水泥、钢材、砂石料、水等资源,消除了混凝土废弃物的环境污染,提高了机械利用率。
两院院士罗沛霖曾评价:“以极简单的方法利用现有材料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是技术创新的最高境界。赵正义正是用人们认为再普通不过的传统材料,通过空间结构的重新组合,使这些材料在新的结构形式下被赋予了新的性能,从而彻底破解了困扰业界几十年的一道技术难题,成为一项节资节能减排标志性新技术和经典发明。”(记者蔡文清)
农民自修成高工
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赵正义是北京昌平人,今年66岁,1976年进入乡镇建筑企业成为一名农民工时只有初中文化,他从瓦工、班组长、质检员、施工队长,一直干到建筑公司经理,还自修了研究生课程并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说起自己的发明,老赵说就是人们常见的塔吊底座,“不过是会移动能反复使用的塔基。”
如今,这个拥有32项专利的“赵氏塔基”已推广到国内23个省、市的53个地区,直接经济效益达16.632亿元;减少了砼垃圾475.183万立方米。新增就业岗位1544个。(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