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天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和“百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其中,将通过修复内城西南角楼、左安门角楼、右安门角楼等工程,进一步恢复北京“凸”字形城市轮廓整体格局。
围绕“凸”形城市轮廓
复建6处古迹
新中国成立后,因交通等方面的需要,本市对明清北京城墙进行了拆除,造成历史遗憾。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北京旧城的保护,具体体现在历史河湖水系、传统中轴线、皇城、旧城“凸”字形城市轮廓、道路及街巷胡同、建筑高度、城市景观线、街道对景、建筑色彩、古树名木十个层面的内容。
此次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将保持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市轮廓平面,保护好以现状护城河为标志的外城轮廓及城墙走向,进一步保护和恢复北京古都的整体形象和传统城市结构。
目前,排上复建名单的建筑有6座,包括右安门外城西南角楼、永定门瓮城及箭楼、左安门外城东南角楼、天桥地表标志、内城西南角楼、地安门雁翅楼。从地图上看,这些待修复的建筑和现存的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和德胜门箭楼、护城河等,基本可以勾勒出一个“凸”字结构。
“再现城市轮廓,也要在交通和市政设施的允许下进行。”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拿地安门举例,“地安门原址现在是一处繁忙的十字路口,如果复建,对平安大街和地安门区域的交通影响较大,所以我们考虑复建雁翅楼。这相当于地安门的值房,所处位置是现在地安门大街两侧的绿化带,有条件实现。”
孔繁峙表示,目前北京名城保护存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整体保护效果不突出。很多保护工作都是小范围专攻,缺少格局性效果,甚至很多新生代的北京人都搞不清新城、旧城的范围。而在今天启动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完成之后,北京将再现“凸”字形城市轮廓形状,古城整体风貌一目了然。(实习生巩育华)
修缮百项文物
服务未来生活
今天同时启动的“百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将通过深入发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将其转化为服务于人类现代和未来生活的文化资源。
其中,将继续开展中轴线保护规划研究,完成大高玄殿干元阁修缮、北海小西天万佛楼与阐福寺大佛殿建筑群修缮等重点保护工程,启动“中轴线动起来”数字化展示项目。
完成颐和园德和园、天坛北神厨和北宰牲亭等修缮工作;完成怀柔区怀北镇河防口段长城修缮工程;开展怀柔区黄花城长城、西水峪长城修缮方案编制工作,修复后逐步实现对社会开放;实施八达岭长城(未开放段)等修缮,新开放或扩大开放一批长城景区;实施十三陵裕陵等保护修缮工程,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开放区域。
实施“香山二十八景”等历史名园保护工程。继续推进颐和园须弥灵境、北海万佛楼与阐福寺建筑群、香山昭庙修复等前期立项工作;逐步恢复“香山二十八景”。
整合门头沟丰富的不可移动文物和40余处古村落、近百公里的京西古道文化资源,逐步形成连片、成线、分类、区域性的历史文化游览区。
配合昌平区对巩华城周边进行全面整治,对现存城墙遗迹进行修复保护,形成巩华城文物遗址公园。
推动“四厂一线”即798工厂、北京焦化厂、首钢、京棉二厂创意产业区和京张铁路等近现代工业遗址文物价值调查研究。目前,市文物局已完成首钢工业遗产文物价值调查工作,正在履行相关手续。(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