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楼可以长高吗?一座矮楼变高楼的奇迹正在福建省莆田市的鸿立大厦上演。
近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与中国投资协会在福建省莆田市召开了现场技术交流会,共同推广了这项建筑领域的新技术。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全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周友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技术所原所长,现任全国超审限办主任王亚勇,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李尧,福建省莆田市副市长蒋志雄及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
据了解,鸿立大厦是一座1993年建成的6层楼房,坐落在莆田市区的莆阳西路,如今这座6层的旧楼,已经变成了一座20层的新建筑,成为我国低层楼房加至高层获得成功的“中华第一楼”。
国内首创技术 国际领先水平
这项旧楼改造新技术的全称叫做多层建筑抗震、隔震、消震加高层技术,简称“空间房地产开发技术”。专利技术的发明人是“北京空间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刘成建。
从事建筑行业的人都知道,以前旧楼加高的传统做法是:通过叠加的方式加高。这种方法只能把低层楼房增加一至两层,而这项“空间房地产开发新技术”却可以将低层楼房在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加高到20至30层。这一技术的诞生不但在国内是首创,而且在国际建筑领域也是处于领先地位。参观现场,北京空间房地产开发(集团)董事长余延庆和总工程师、专利技术发明人刘成建对此行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节约集约用地 技术优势明显
据刘成建介绍,这项技术是利用建筑结构力学与机械理论相结合的原理,采用外套式和内加固式方法对原有的旧建筑进行加固、隔震、消震处理,保证了楼房加至高层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目前这项技术以获得了国家多项专利。他阐述了这项技术的几大特点和优势:
安全可靠,抗8级地震。
鸿立大厦运用空间建筑抗震专利技术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专家团队设计,并由我国几位在建筑结构力学,抗震力学方面的顶级专家,如王亚勇、戴国莹、黄世敏等人组成的超审限小组审核通过的,且鸿立大厦与北京国贸三期,中央电视台新址,上海中心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同一试验台做了抗8级地震模拟实验,并获得成功。
节约了土地,缓解建设用地。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去年各省市上报到国务院的建设用地计划高达1500万亩,而国土资源部的批复只有600万亩,其中住宅建设用地不到30%,从此看出我国建设用地的紧张状况,而“空间房地产开发技术”是向空间发展,向空间要土地,要面积、要容量,可以有效缓解用地紧张状况。
解决城市建筑物寿命短难题。
在发达国家房屋的平均寿命高达上百年,而中国房屋的平均寿命为30年。主要原因就是因城市增容改造所照成的大拆大建。据专家预测,如果在我国大中城市的旧房改造中,有10%采用此技术进行改造,就可以节约资金数百万亿元。
减少污染,低碳减排,绿色环保。
旧建筑改造的大拆大建造成了粉尘、噪音和建筑垃圾等对环境的污染,此项新技术的推广无疑可以改善这一状况。
解决由征地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降低建筑成本,解决高房价,起到平抑房价的作用。
这项新技术与旧楼拆后重建相比,可节省资金30%—60%,从而在降低房价,平抑房价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如“鸿立大厦”拆除重建所需费用为4050万元,建设周期为900天。而采用此项新技术,建设周期缩短了350天,成本降低9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