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跨区机收:农业机械化的伟大创新

跨区机收:农业机械化的伟大创新

2012-06-13 11:37:27

来源:

  6月中旬,记者在河南省西平县遇到农机手李永强和妻子黄会华,两口子正一起在“中原粮仓”东奔西忙,为种粮农民收获小麦。数十万名像李永强一样的农机手,承担了主产区九成以上小麦的收获工作。

  “今年每亩小麦收割价格40至50元,一台机器一天可收100亩地,一个收获季可收入3万至6万元。”李永强说,他们每天早上四五点开始收麦,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歇下。白天在驾驶室里五六十摄氏度的高温下作业,晚上大多时候是蜷在车厢或麦仓里休息。

  每年4月到7月,从四川盆地到黄淮平原、再到华北平原乃至黄土高原,都有一次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收割机周期性“迁徙”。追随小麦的渐次成熟,收割机大军像候鸟一样南征北战,收获农民的辛劳成果。

  据农业部统计,今年投入“三夏”生产的联合收割机数量达51万台,其中参加跨区作业的有32.5万台以上,预计约九成小麦将实现机械化收获、八成左右的玉米实现机械化播种。

  如同“包产到户”一样,收割机的跨区作业也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创新。1986年,山西太谷县五家堡村农民温廷玉和5位农民一起,自发组织收割机队伍奔赴外地,利用小麦成熟的时间差开展跨区作业,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支农机跨区作业队。上个世纪90年代初,跨区机收的范围蔓延到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跨区作业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开辟了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途径。1996年,农业部首次在河南组织召开了“三夏”跨区机收小麦现场会,揭开了大规模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小麦的序幕。

  小麦收获期正是一年中气候最复杂多变的季节,但如今很少有农民还在为“龙口”夺不下粮而犯愁。机械化收割不但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更是大大提高了效率。一个农户从收到种一般只需两三个小时,小麦主产区县域内的收割时间由半个月缩短为一周左右。河北省去年仅用15天就收完所有小麦,比上年缩短了5天,创造了省内日收571万亩的新纪录。山东省去年因气候原因比常年晚“开镰”1个多星期,但仍抢在农时节气内完成了小麦收获。由于收割机代替了人力,在“三夏”农忙季节早已看不到农民工“返乡潮”。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5%,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农机作业服务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如山东省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已由1994年的2883台发展到如今的13万台,增长了23倍。参加跨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由最初的不足百台发展到8万多台。10多年来,山东仅农机跨区作业一项就实现收入300多亿元。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51亿元,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超过1105亿元,补贴购置农机具1078万台套,受益农户达906万户。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长,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9%、33.1%和15.8%。

  受连年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拉动,各主产省不仅小麦联合收割机能够满足本省需求,即使是其他复式作业机械也能满足本省的基本需要。因此,跨省作业市场已经由几年前的“机手市场”逐步让位于“麦农市场”。在跨区作业上则出现了一个新现象——“转战千里”的长距离作业减少,跨区半径日渐缩小。

  • 相关阅读
  • 我国将出台规划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据新华社消息 (记者 王飞航)记者从此间召开的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农业部将颁布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规划,通过制定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具体措施,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

    时间:09-0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