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王军:读秒神舟的人

王军:读秒神舟的人

2012-06-20 15:21:28

来源: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成功,全国人民都听到他清晰发出“5,4,3,2,1,点火”的指令。他就是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零号指挥员,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的第三位零号指挥员——王军。

  陕西农村走出来的零号指挥员

  “零号指挥员在我们内部叫测试发射指挥员,‘0’体现的是一种调度关系,任务八大系统的号位是以‘0’开头的两位数,再往下的三级操作号手是3位数。”在记者团团包围中,王军用清晰的语音耐心地给大家解释。

  1969年,王军出生于陕西凤翔。在家排行老大的他放学之后经常跟着母亲下田干活。“航天”这个词儿,对这个农村孩子来说,如同月亮一样遥远。

  但王军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数学成绩优秀,还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即使是最不擅长的英语,也能迅速地记住一篇文章的内容。

  1987年,高考过后王军被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提前录取。“当时看了专业介绍,觉得航天、卫星这些概念很神秘、很神圣,没多想就填了。”

  那时,王军并不知道,这个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中国航天领域的骨干人才。而他是因为高考数学成绩特别优异,才被选中的。

  这一年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

  见证东风航天城巨变

  1991年大学毕业,王军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初到戈壁,王军和其他新来的同志一起住在“地窝子”里,那是第一代大漠航天人留下的土营房,只有少部分露在地面之上。

  戈壁滩的冬天,寒风刺骨,即使穿着皮衣,也冻得连骨头缝儿都是凉的,晾在外面的衣服一会儿就冻得硬邦邦的,得像抱一个“整人儿”一样收衣服。夏天,成群的苍蝇粘着人飞,怎么挥手都赶不开,直往人嘴里钻。

  当时的航天城缺少新鲜食品。从库房里拿出来的猪肉,钢印上赫然印着:1981年。缺水是更大的问题。打一盆水,连盆底儿都看不见。干燥的气候,让初来乍到的王军总流鼻血。

  几年后,有人走了。出国,经商,各谋前程。

  王军没有走。“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我并不挑剔环境。父亲曾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哨所服役,从来没有抱怨过那里环境艰苦。”

  他的第一个岗位是燃料剂加注库房控制台操作手。燃料有毒,接触时需要带防毒面具和手套。王军曾经一个人打扫罐间,阴暗的、几百平方米的罐间里摆放着若干个巨型贮罐,偌大的空间里只能听到他一个人的呼吸声,“当时真觉得有点儿害怕”。

  1992年,某型卫星发射前夕,王军负责火箭燃料加注。上午还乌云密布,到了发射那一刻,发射场上空像是开了个洞,放晴了。第一次,王军感受到气象预报的神奇。

  火箭起飞的时候,地动山摇。王军内心的自豪感也跟着一起升腾,“这是我第一次现场看发射,想到这是自己直接参与其中的事业,就感到很骄傲”。

  这一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

  考虑到王军所学专业,领导把他调到试验技术部。工作一段时间后,他选择脱产读研,给自己充电,以更好地服务岗位。

  1996年,研究生毕业的王军又重新回到戈壁滩。这时,新的载人发射场快要建成,整个航天城的系统、岗位设置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张宏伟的蓝图,正等待着描绘。

  “火箭才是他的儿子”

  2008年,王军第一次担任零号指挥员。“他工作细致,令人放心。”前任零号指挥员、发射测试站站长郭忠来如此评价王军。

  然而,王军真正为全国人民熟知,还是去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时。担任零号指挥员的他,通过面前的5个话筒清晰地发出每一条指令。点火倒数时,全国人民的心跟着他的每一次读秒,一起跳动。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