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灵所说的从2D电影转制而来的3D电影俗称“伪3D”。由于3D电影拍摄需要专业的摄影摄像器材,制作周期往往过长,所需花费也很大。因此,许多想打上3D旗号,却又不想花钱的制片公司,便采取投机方法,先拍摄一部2D电影,然后再通过电脑软件制出几个图层,并稍微错开。这样处理后的电影,虽然勉强也叫3D,可是整个影像缺少纵深感,显得平面化,经常出现字母比画面更立体的现象。
对于“伪3D”,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曾批评说,这是对观众的亵渎。他担心,这样粗制滥造的特效不仅不能对3D电影浪潮起推动作用,甚至会砸了这块招牌。
3D影像网负责人蒋勇认为,对于电影行业来说,3D绝不是制胜的唯一法宝,以为套用3D外壳就能赢得好票房的想法,最终只能导致3D电影的穷途末路。他指出,如今电脑科技飞速发展,3D技术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但如果过分滥用,透支了3D信用,结果很可能只是一阵风,这对目前国产电影跟风做3D也是一个警示。
对于3D电影,公众是什么态度?2010年3D电影刚刚在国内兴起之初,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82.5%的人指出3D电影只是一个壳,63.7%的人表示不会特意去看3D电影,58.8%的人认为影视作品最重要的元素依然是剧情与内容。
《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热播剧的编剧兰小龙曾指出,3D只是一个讲故事的方式,而现在很多导演为了3D而3D,根本不考虑所拍的电影适不适合使用3D技术。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陈旭光教授认为,如果滥用3D技术,而弱化故事的叙事逻辑和思想内涵,最终无法留住观众。在中国电影领域闹“剧本荒”的今天,一味追随技术的脚步会舍本逐末,好故事、好剧本才是电影的核心魅力所在。(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