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可燃冰”和“冷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对较浅的海底陆坡,“可燃冰”分解时会以“冷泉”的形式溢出,同时生成碳酸盐结壳或在海底形成泥火山。碳酸盐结壳和海底泥火山,就成为了解海底“可燃冰”矿体位置的一把钥匙。目前,此类“冷泉”出口和泥火山在南海北部已经在多处发现,科学家们亟待对这些天然气进行连续的原位精确观测和调查,但这是水下遥控机器人无法胜任的。
总结:对海底冷泉和泥火山的近距离调查是“蛟龙”号的“强项”,对“可燃冰”的取样则是一个挑战。据了解,目前“蛟龙”号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可燃冰”的取样器材。
造访海底火山链
水深3000—4500米、底部平坦的南海盆地,对科学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其中的一个谜团是,在平坦的海盆底部,分布着一座座相对孤立的山峰。科学家们曾利用深海拖网,在这些山峰附近采集岩石样品,其中发现了火山岩,科学家由此推断,南海盆地存在着海底火山,这些山峰可能就是由于火山喷发生成的。
科学家将目光对准南海盆地中一座类似火山口的山峰,它大约高出盆地底部200多米。有科学家认为,这座山峰可能就是一座海底火山,但这个假设又无法解释它的周围为何是一个盆地。
总结:4000多米水深,对蛟龙号来说应该不是问题。“蛟龙”号不仅可以验证一个假设,更可能通过直接观测和采集样品追寻古代南海的历史。(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