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多国科学家联合发现新的致盲基因

多国科学家联合发现新的致盲基因

2012-07-31 11:54:37

  多国科研工作者近期联合发现了一个新的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LCA)致病基因——NMNAT1,并首次将NMNAT1基因突变与人类疾病相关联起来,为罕见“黑蒙症”的基因诊断、治疗及药物开发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总部位于深圳的华大基因研究院30日对外通报表示,由美国Casey眼科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中、美、加、澳和巴西五国多个单位的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了这一基因的存在,研究成果已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

  莱伯氏先天性黑蒙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始发于婴幼儿时期,到成年时会完全失明。近些年随着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基因治疗为黑蒙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曙光,国外已有数次通过基因疗法使患者恢复部分视力的成功报道。虽然国内外已经发现了17个与黑蒙症相关的致病基因,但在20%-30%的临床病例中,仍然无法在分子层面找出明确的病因,这表明还可能有一些致盲基因未被发现。

  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对一例未发生已知的LCA基因突变的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经过一系列数据筛选和分析,发现该患者的NMNAT1基因发生了复合杂合突变。此外,在初步的临床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LCA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与NMNAT1基因的突变类型有关,其中同时携带无义突变和错义突变的患者,在一出生便患有眼盲;而仅携带有错义突变的患者,在出生几年后视觉才有所损伤。

  浙江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祁鸣教授表示:“先天性黑蒙是目前导致儿童先天性眼盲的主要疾病之一,NMNAT1致盲基因的发现为黑蒙症基因诊断、治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候选基因靶点,同时为进一步研究NMNAT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方向。最近基因治疗在眼科领域中所取得的进展,也凸显出LCA潜在遗传机理研究的重要性。”(中新网)

  • 相关阅读
  • “眼红”乱用药 致盲风险大

      除了红眼病外,其他比较容易出现“眼红”症状的还有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急性充血性青光眼以及结膜下出血,需慎重观察并认真辨析病因,切莫自行乱用药增大致盲风险。  5月4日是全国“爱眼日&rdqu...

    时间:05-23
  • 科学家发现动物“驯服”基因 未来可驯服水牛

    腾讯科技讯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报道,人类对动物 进行驯服,使它们为人类服务,但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能被成功 驯服,比如非洲水牛等,日前,科学家发现了动物“驯服”基因 ,未来可通过基因改变,驯服非...

    时间:03-3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