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中国读者引进及介绍了200多种外国科幻奇幻著作的《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姚海军,前不久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根据一份协议,《科幻世界》杂志社联合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将把中国当代科幻领域最畅销的长篇小说之一《三体》译成英文版,销售到海外。
《三体》是史诗式的科幻三部曲,中文版已累计销售约40万套,在中国科幻迷心目中,它几乎等同于中国的“星球大战”或是“阿凡达”。而更让出版界兴奋的是,《三体》英文版若诞生,将意味着中国当代文化或可借助科幻文学这条船驶向西方,在全球找到更多受众。
中国科幻界认为,作为一种类型文学,科幻已经到了一个新的特殊发展阶段:一方面中国的科幻文学史正变得更加丰富,足以让人回顾百年变迁;另一方面,中国科幻已到了“走出国门”的时候。
15日开幕的“2012上海书展”上,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幻名家名作大系”向人们展示了1949年以后10位处于不同年代的中国知名科幻作家风格迥异的作品,其中一些是他们首次公开的少年时代的习作。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也位于十位名家之列,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他,是中国当代最受关注的科幻作家之一。
对于“中国科幻如何走向世界”这个命题,刘的回答也很科幻。他认为,要用科幻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换言之,在已经全球化的世界文学界,“一切皆有可能发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中国科幻文学作品被陆续翻译成多国文字,介绍给国外读者,但主要是零零星星的短篇和作品集。
“这些作品都是短篇小说,主要出现在欧美和日本的科幻杂志上,并曾以小说集的形式在美、日、法、意等国出版。因发行量很小,可以推断当时只是吸引了一些对中国科幻好奇的购书人,并没有真正引起西方读者的广泛关注。”姚海军说。
作为科幻作品进出口的“操盘手”之一,姚海军认为,《三体》英文版的问世,将是中国长篇科幻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对外输出。
刘慈欣说,《三体》这类科幻文学的输出,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世界知道,中国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正在发生改变,中国人不是一个封闭的群体,中国人关心着人类共同的话题,眼睛已经看到了世界,看到了宇宙,甚至更远”。
就技术而言,中国人的科幻要被外国人读懂,第一关就是翻译。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综合部总监李赟对此很有信心:“我们正在国内外为《三体》挑选合适的译者,按照行内的经验,译者以一人为宜,这样可以一气呵成,译者也需要对科幻有兴趣,且具有超强的领悟力。”
姚海军前不久告诉新华社记者,以《三体》为母本的电影项目已在洽谈中,但相比美国十分成熟的科幻电影产业链,中国的科幻电影生产实力还一时难以企及。
他分析:“美国科幻产业链很完备,每个环节都有其内生的创造动力,从文学原创到电子书销售,从电影到舞台剧,还有衍生产品,都很发达,中国想拍自己的科幻大片,想造自己的产业链,一时很难水到渠成。”
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岩的看法是:不仅受限于技术和人才,更至关重要的是“中国本土科幻电影市场的观众刚性需求尚未形成”。“如果今天当一部爱情片《失恋33天》和一部科幻片《三体》同时在影院公映时,大多数中国人可能还是愿意选择前者。”
吴岩解释说,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远远比人们想象中的要长,跨度已达百年,从尚处于帝制的晚清时期就有了半文言文的中国科幻,而今要在中国式的科幻土壤里诞生中国式的科幻大片还有待时日;但无论如何,科幻文学的繁荣是大片诞生的基石。(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