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洗,里面可大有文章。由于丝织品文物污染物种类繁多,污染状况以及污染物与丝织品文物的结合状态,决定了其污染物清洗是所有保护工作的难点之一。通常的清洗技术是针对各类污染物及其污染状况不同,分门别类的进行清洗,因此需要诸多步骤。但是,与近现代纺织品材质不同,古代丝织品文物的糟朽状况已不容对其进行过多的干预保护。多一次操作都将对丝织品文物带来不可估量的损伤,因此文物保护工作者有必要在清洗的实施次数上“做减法”。
“文物是历史、艺术、科学信息的实物载体,文物保护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对文物的本体进行科技保护,使其携带的各类信息得以延续,进而保存文物的价值。文物清洗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最小干预原则’,即在最大程度确保文物携带信息不被破坏的基础上,使文物的污染病害得到有效去除或控制。”魏彦飞介绍,该中心丝织品文物污染物的清洗采用的是一种微生物发酵提取液,可以同时对无机和有机类污染物起到清洗效果,能在最低限度减少对丝织品文物干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实现丝织品文物污染物的有效清洗。“说白了,就是一次清洗,解决多种污染病害问题,这也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提取液清洗丝织品文物的优势所在,同时清洗的过程能使丝织品文物强度得到一定的提高,使其色泽更加饱满。”
脆弱丝织品文物的加固保护一直是文物保护的研究重点。该中心采用木醋杆菌原位合成加固的方法进行丝织品文物的加固保护,实现丝织品文物精密加固和修复。木醋杆菌原位合成加固,是依靠木醋杆菌合成的细菌纤维素进行丝织品文物的加固。细菌纤维素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保证了加固后丝织品在机械强度、柔软度方面的优势,同时细菌纤维素的组成物质是多糖,与丝织品文物的组成物质丝蛋白有本质区别,这也为实现文物保护的可再处理提供了保障。荆州文物保护通过了大量的实验,优化了木醋杆菌原位合成加固的技术工艺,实现了细菌纤维素在丝织品表面的“纳米尺度的有序排列”,也就是说细菌纤维素能顺着丝织品的纤维生长。这样,在大幅度提高丝织品文物强度的基础上,实现了丝织品文物的精密修复。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采用生物化学技术文物保护最得意之作,就是2007年发掘的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的大量精美丝织品。通过在出土现场保护,完整的揭取,室内的清洗、加固和修复保护,使一大批丝织品文物得以完整的保存,其中四层荒帏(最大的丝织品面积可达44平米)精美程度、大小,都堪称世界之最。(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