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喂鱼?这不是在做梦,而是在刚刚过去的全国科普日上的真实一幕。在这场“科普盛宴”上,那些类似于手机喂鱼、机器人摘草莓这样新奇的东西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兴趣,公众与科技亲密接触。
科普对于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社会里,公民科学素质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指标。我国早在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最新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专项规划》,更是明确提出到2015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的目标。
科普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的特点,普及科技知识和传播科学精神是科普工作的两个重要内容。这样的特点和内容要求科普工作需要“接地气”,贴近群众,与基层百姓打成一片。比如部分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利用假期走进社区,通过运用科技知识为市民义务解决生活中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同时弘扬了科学的精神,这样的做法值得提倡,也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类似的科普工作富有生机。
如果说“接地气”是科普工作的内在要求,那么包装则是科普的外在表现。科技是神奇的,科技又是高深莫测的。长期以来,科技本身的艰深晦涩让人敬而远之,这使得科普的效果并不尽人意,科普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普类的教育宣传片为数不会少,可是群众爱看的却不多,能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更少之又少了。相比之下,国外诸如《生化危机》《2012》之类的科幻片,虽然其中有不少虚构成分,却能在实现高票房的同时引发人们对于环境科技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科普的目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大片重视包装,其画面和声音满足了观众猎奇的心理。为了达到科普的最佳传播效果,我们需要视具体情况将科技精心打扮一番,在科技的外面套上一个夺人眼球的包装。
在这次科普日活动的现场,我们看到诸如手机喂鱼这样新鲜的一面,呈现出一个可喜的变化,那就是把通信技术、无线操纵等复杂的科技转化成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噱头”,为人津津乐道。这样的变化难能可贵。酒香也怕巷子深,包装科技非常有必要,在手机喂鱼的背后是设计者精心良苦的用心。这样包装过的科普更“接地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