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院“古乐器复原研究”系列活动24日在京闭幕。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带领的“中国乐器博物馆筹备组”历时3年,完成了对湖北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日本奈良正仓院部分唐传乐器的复原仿制工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成功复原了曾侯乙编钟原设计者的铸造构想与理念。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1984年7月,湖北省博物馆完成全套编钟的复制研究工作,此后又先后为随州市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馆、台湾鸿禧美术馆和陕西黄帝陵等单位各复制了一套。
中国音乐学院“古乐器复原研究”项目组秘书长隋郁介绍,文物的复制,是出土文物原貌的再现,原则是“作旧如旧,仿残仍残”。与此不同,文物的复原是以出土文物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力求真实地再现这些文物在当年被使用时的状态和面貌。
“古人通过‘以耳齐其声’的方法制造乐器,音律难免有所偏差,就算是当时也没有完全实现曾侯乙编钟设计者的构想;而我们的复原工作使用了现代声学设备,使得编钟更加接近钟体铭文上所示的音律。”隋郁说。
据介绍,此次项目组复原了曾侯乙宫廷所用编钟的编列原状,复原了编钟铭文所示“钟律”的音律设计,复原了编钟设计者在冶铸工艺上的完美构想,最大限度消除了出土编钟的缺陷和不足,使其以工艺臻于完美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
赵塔里木说,曾侯乙编钟的复原工作,立足于学术界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以编钟之上所标示的铭文为依据,从音律、形制及工艺等多方面来复原编钟原设计者的铸造构想与理念,这一针对音乐文物所进行的复原工作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作为“古乐器复原研究”项目的成果展示,24日在京举办了中国古乐器复原仿制成果展、中国曾侯乙墓及日本奈良正仓院古乐器专题研讨会和“古韵新声”专场音乐会三项活动。
古乐器展览的内容包括复原仿制的曾侯乙墓编钟、编磬、均钟、十弦琴、排箫、篪、瑟、竹簧笙等乐器,以及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传金银平纹琴、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紫檀四弦琵琶、螺钿紫檀阮咸等乐器。(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