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情况在夏普手机的身上也曾上演,去年底,夏普高调推出多款裸眼3D智能手机,并坚称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能够在高端市场占领一席之地。但时至今日,裸眼3D也仍然未能在智能手机市场上流行,曾经有过类似尝试的LG等也同样完败。“这种对于自身技术的过度迷信和对市场需求的误判在日系手机在华发展的历史中屡见不鲜,但又重回重演,日系手机如何不败。”杨群表示,和欧美手机厂商相比,日系厂商最大的劣势在于市场效应能力缓慢,“这或许和日本企业文化里面冗长的管理流程有关,尤其是在发展海外市场方面,日系企业通常不愿放权,特别是在产品研发方面惯于总部控制,所以很难实现真正的本土化。”
其实这种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不仅表现在产品层面,在和运营商的合作方面日系厂商也同样缺乏足够的快速响应能力。中国3G发展已有四年时间,运营商定制渠道正在成为重要的手机销售渠道之一,但直到目前,索尼在中国市场上的主力机型仍然只支持中国联通的WCDMA制式,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虽然也有几次定制尝试,但都未能展开深入合作,更加谈不上配合运营商,在千元智能机市场上提供有力的产品支撑。“就算是一直标榜和运营商精诚合作的夏普,也同样因为响应能力的原因没能跟上运营商从去年底到今年中的两波千元智能机的推广步伐,这样如何上量扩规模?”出云咨询分析师刘正昊直言道。
未来前景恐更加堪忧
对于没有体量规模又逐渐失去高端品牌支撑的日系手机厂商来说,最艰难的日子可能还只是一个开始。“现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状况比功能机时代更甚,那时还曾经有厂商牌照的限制,竞争只限于手机厂商内部展开。但如今PC厂商、互联网厂商、手机渠道商等众多其他行业的厂商也蜂拥而至,日系厂商所面临的对手猛增,但市场定位却不高不低,没有足够的支撑点,前景真的很难说。”刘正昊表示,目前在国内市场硕果仅存的几家日系厂商中,仅索尼还有一定的品牌支撑力,但是由于产品更新的速度较慢,而且市场营销攻势不猛,如果没有重大战略突破或者精品推出的话,恐怕只会慢慢沦为小众品牌。
“至于夏普,则很有可能退出中国市场,专注于其更具有竞争力优势的液晶面板市场。当然,因为已经和鸿海达成了合作关系,夏普手机的品牌在中国市场未必会彻底消失,但直接操盘手将会变成鸿海,这实际上就等于夏普公司退出了。”杨群称,这种变相退出在中国手机市场并不少见,此前的阿尔卡特下嫁TCL、飞利浦委身桑达都是例证,“鸿海的优势在于成本控制,而非品牌营销,从目前已经推出的鸿海代工的夏普手机来看,未来走性价比的路线可能会更高,如此一来即使未来哪天夏普动了念头要重新操盘自己的品牌,要想再度树立起高端品牌形象也将会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