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三位院士呼吁加强科学道德建设

三位院士呼吁加强科学道德建设

2012-11-28 15:00:03

  “杂交水稻的成功从‘野败’开始,超级杂交稻从‘长草不长谷’的失败育种中取得突破……”

  “学术腐败祸国殃民,是中华崛起的大敌……”

  “不成熟的技术不去宣传,有了实在东西才向外推广……”

  这是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现场,袁隆平、金展鹏和于起峰3位院士结合亲身经历宣扬科研诚信,呼吁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来自湖南省内11家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和导师共1600余人聆听了报告。

  袁隆平: 灵感是创新的火花

  身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话题始终离不开他钟爱的事业。他特别提到一次自己没有被失败打倒,反而激发了创新灵感的经历。

  有一次试验田验收,稻谷减产了百分之几,稻草却增加了近70%,袁隆平实验室招来了别人的风凉话。

  袁隆平左思右想,从表面上看,这个实验是失败了,但是仍有其成功之处——袁隆平发现,实验真正的焦点应当是水稻究竟有没有杂种优势,而稻草增加恰恰证明了水稻有强大的杂交优势。只是由于技术上的问题,这个优势没有体现在稻谷上。

  经过几番技术改进、尝试新的配种组合,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也从此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认为,真正的成功靠的是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

  研究杂交水稻是农业科学,就像种水稻一样,也需要汗水的浇灌。回忆起大中午带着水壶到田间观察的苦日子,袁隆平乐在其中。“科研就要脚踏实地地苦干。”这是他一贯强调的科学精神。

  科研当中的灵感,不仅需要知识积淀,还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次难得的机遇。袁隆平说:“及时捕捉和运用在探索中孕育和迸发的灵感,对科研有很大帮助。”超级杂交稻的理想株形,就是他在江苏看到一个长势很好的水稻品种后产生灵感并最终确定下来的。

  在袁隆平看来,灵感在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中同等重要。“灵感是知识、经验、思索和孜孜追求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产物,它往往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突然产生,并擦出思想的火花。”

  金展鹏:学术腐败是中华崛起的大敌

  “如果科研人员弄虚作假,互相糊弄,卫星还能上天吗?如果弄虚作假之风盛行于各行各业之中,这个国家就会灭亡;如果弄虚作假之风毒害了青年,这个民族就没有前途。因此,学术腐败祸国殃民,是中华崛起的大敌。”也许谁也没想到,一位坐轮椅的老人家竟然会有如此大的话语力量。

  14年来,这位坐在轮椅上坚持教学和科研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金展鹏,全身只有脖子能动,被誉为“中国的霍金”。从事材料领域中相图研究的他,早在30年前就因“金氏相图测定法”被称作“中国金”。

  事实上,无论是教授每一堂课,进行每一项科研,发表每一个见解,金展鹏的一生中都充满着科学精神与学术腐败的斗争和选择。他痛恨学术腐败,并与在场师生共勉道:“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科学家,一生都要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反对腐败。”

  “青年科学家要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金展鹏表示,坚持科学精神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客观地辨别自己的分析与书本上的说法。

  “然而,从前人的工作中汲取智慧,更要注重学术道德的问题。”在金展鹏心中, “尊重别人的劳动,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讲学术道德就是要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而不是要变成谨小慎微的君子,看权威的脸色行事;而不是一味否定自己的观点,扼杀闪光的思想。”

  • 相关阅读
  • 华科学生发明“节氧”呼吸面罩 可智能报警

      可根据人体呼吸调节供氧,并实现智能报警、一键求救。近日,在第六届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点创团队凭借作品“OBM活氧呼吸面罩”获得了特等奖。该面罩将为登山...

    时间:11-27
  • 科学家发现大脑扫描可解码梦中所见

      人们睡觉时可能做各种各样的梦。以前这些梦只有自己知道,而现在,科学家已经知道如何看到一个人梦到了什么。据《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一个来自日本京都ATR计算神经科学实验室的研究小组在不久前召开的新奥尔...

    时间:11-27
  • 科学家发现脑波的行为编码规则

      神经科学中一个最大难题就是,大脑是怎样在细胞水平为思维——如认知和记忆编码的。已有证据显示,不同的神经元集群代表了不同的信息,但还没人知道这些集群是什么样子或怎样形成的。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时间:11-26
  • 科学家千米地下寻找暗物质:或破解宇宙起源

      北京时间11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正计划在美国南达科他州一座废弃的金矿内开展暗物质的探测。近期他们表示这项构思精妙的实验项目已经接近准备就绪,预计明年2月份便可以开始投入观测工作。  这...

    时间:11-23
  • 文科生也要接受科学道德教育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覆盖的学科领域将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延伸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实现学科全覆盖。这是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协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据介绍,2012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

    时间:11-22
  • 三名中学生获“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

      第十二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今天(11月19日)在北京闭幕。来自北京101中学的闫钇岑、华南师大附中的余欣航和辽阳石油化纤公司高级中学的刘子铭3名同学获得了本届活动的最高荣誉——...

    时间:11-20
  • 美国科学家发现基因变异可预测人类死亡时间

      据香港《文汇报》20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在研究时发现,基因变异可预测人类“最可能”死亡的时间。  据报道,美国科学家日前研究巴金森症及脑退化症时,无意中发现掌控人体生理时钟的基因变异。这种基...

    时间:11-20
  • 科学家再次驳斥末日言论 预言并无任何根据

      世界会在即将到来的节日中毁灭吗?古老的玛雅文明日历被认为会在今年的12月21日结束。一种狂热的信念通过口口相传、电影、书籍和网络等方式出现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声称许多恐怖的事情将在那有一天发生。比如说:...

    时间:11-20
  • 中国科学报:“追踪”流感的中国人

      北京的一个深夜,中科院微生物所二年级博士生孙晓曼放下移液枪,关闭了显微镜,心里感到一阵轻松。  这个刚刚结束了3个多月辛苦实验的年轻小姑娘可能还不知道,她和她所在的实验室刚刚赢得了一场激烈的国际竞争...

    时间:11-20
  • 记录老科学家的“学术足迹”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科技发展史的活档案,他们个人的学术成长经历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很多老科学家的相继去世,他们个人资料的散失问题日趋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领导明确要求把系...

    时间:11-1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