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内陆队队员准备出征。全队有9名科研人员,这是历次内陆队科研人数最多的一次。
喝完一碗“壮行酒”,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内陆队的25名队员16日从位于中山站西南5公里处的内陆出发基地向昆仑站进发,开启了我国南极考察队第12次内陆冰盖征程。
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海拔4093米,距离中山站的直线距离为1228公里,是人类历史上在此地区设立的唯一一座考察站。内陆队队员驾驶着9辆雪地车,牵引着载有约350吨考察物资与装备的35个雪橇,在茫茫内陆冰盖中缓缓前行,车队预计需要20多天抵达昆仑站。
冰穹A地区不仅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区域,也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南极研究的制高点。科考队副领队兼内陆队队长孙波对记者说:“我们来到南极,就要在冰盖上做最难做的事,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冰穹A地区独特的穹状顶部地形特征,被认为是研究南极冰盖形成与演化最理想的场所和最具潜力获取最古老冰芯的钻取地点。同时,冰穹A地区覆盖的甘伯采夫冰下山脉,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发现造山运动新机制的地方。
据孙波介绍,内陆队有9名科研人员,这是历次内陆队科研人数最多的一次。内陆队计划在昆仑站进行为期20余天的科学考察,进行冰川学、天文科考、内陆冰盖导航与测绘、冰雪界面生态地质学监测、气象观测、中山站-冰穹A磁力计链维护等科考项目,并将于2013年2月返回中山站。
今年我国还将在昆仑站搭建起深冰钻的全体设备,并力争开钻。“我国目前钻取的都是100多米的浅冰芯,冰芯时间跨度为几千年,”科考队副领队李院生介绍说,“深冰钻钻取深冰芯计划四个夏季完成,争取取到超过100万年的古老冰芯。”
南极冰盖也被称为“地球环境的时间胶囊”。在漫长的岁月中,来自太阳、山林、沙漠、火山等地的物质与冰雪一起沉淀下来,古老的空气也以气泡的形式保存在冰中。科学家通过分析冰中的物质,能够精确地复原过去几十万年间的气候变化过程,这对重建地球历史演化以及预测全球气候、环境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冰裂隙、暴风雪、白化天和高原反应是科考队员需要面对的巨大考验”,孙波说,“每年科考队都会经历各种挑战,每次遇到的状况都不一样,但南极科考就是和探险密不可分,这些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