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家认为应该耐心和宽容。但他们也承认这种缺失说明“基础研究的量上去了,但还没有质的突破”。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基础研究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孙鸿烈院士认为,基础研究有些领域集中度不高,需要在有发展苗头的前沿领域进行由上而下的组织。
陈宜瑜分析说,有些项目原本应该整合在一起研究,但由于受到年度考核等评价指标的影响,存在一些将大课题拆分,以便于分期“交差”的现象。他还举例说,我国某些基础研究领域出现了很好的研究态势,但才露出一点苗头,科研人员就抢发论文,结果反而被其他国家跟踪反超。“可惜的是太急于求成,有时基础研究积淀一下,反而能走得更远,更完美。”
今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两院院士郑哲敏认为,应该给予基础研究更宽松的环境,能让这个领域充分发挥“自由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