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中消协了解到,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二维码应用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当前,借助二维码传播恶意网址、发布手机病毒等不法活动也逐渐增多。如天津市民刘女士在扫描二维码参加团购时,由于二维码中含有手机病毒,导致手机被扣除了百元话费。
如何确保扫码安全,避免上当受骗应引起消费者关注。二维码之所以会发生恶意吸费、诈骗等行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生成方式简单,内容无人监管;二是暗藏木马等病毒;三是消费者防范意识不足。一些消费者出于好奇,看到二维码后,马上拿起手机拍一拍、扫一扫,却忽视了安全问题。殊不知,一旦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的应用中染有病毒,安装到手机中就会遭遇麻烦;如果扫描的内容是被挂上木马的网址,则有窃取消费者手机通讯录、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的风险,甚至被乱扣话费、消耗上网流量。
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特别提示:安装二维码检测工具,保障用码安全;养成良好的二维码使用习惯,不盲目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如果扫码确有必要,则要提前检测;手机二维码在线购物、支付更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