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发泡餐具“解禁”背后的未解之题

发泡餐具“解禁”背后的未解之题

2013-05-03 09:48:58

  同时她指出,任何产品都要正确科学使用,只要打包食品温度不超过70℃,就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曾参加一次性发泡餐具回收利用专题研究的专家冀星教授反驳说,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发泡餐盒,用的都是食用级原料,但国内很少有生产商敢说自己的原料是食用级的,质量很难控制。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认为,目前大部分生产企业大量甚至全部使用进口废塑料或回收的废旧光盘、废旧发泡餐盒、减震块等制成的再生料进行发泡餐具生产,产品质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并非完全安全,尤其是盛装含油食品或使用微波炉加热时,未聚合的苯乙烯单体会伴随食物进入人体,导致人体中毒。”

  疑问4

  如何回收才不致再次污染?

  行业专家冀星质疑说,国家对发泡餐具的回收体系至今没有建立,这样放开,“等于是没修路先买车”,同时回收价格太便宜,没有人愿意干,很难实施系统回收。

  董金狮介绍,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每公斤废弃透明餐盒回收价格在2元左右,而发泡餐盒由于回收处理非常麻烦,餐盒里常全是剩菜剩汤,很脏,而且占的体积又大,导致现在收废品的人根本不愿意回收。

  中国再生资源协会的曹阳提到,中国目前的垃圾回收率仅40%左右,塑料及一次性发泡餐盒附加值低,跟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处理成本高。将来能否出台生产者责任制,让生产厂家承担回收处理的费用,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中塑协塑料技术协作委员会委员杨惠娣认为,不管是发泡餐具还是非发泡餐具,回收都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只要是塑料产品都比较难降解,埋在地下很多年也可能不会腐烂。因此最合理的方式是建立回收利用体系,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性价比高、可以回收再利用,一是可以作为燃料,添加到生物垃圾里提高热值,二是做成可燃固体物焚烧。

  疑问5

  有利益博弈被企业“公关”?

  在此次发泡餐盒的解禁中,一份来自发泡餐具企业与律师事务所的450万元公关合同被意外曝光,导致公众怀疑发改委的此次解禁是有企业利益在其中,或者“被公关”。

  对此,国家发改委一直没有正式回应过此事。中塑协塑料技术协作委员会委员杨惠娣则明确表示,“说解禁是靠钱公关的,这个影响非常恶劣”。她说那份合同确实是企业2012年初做的,但很快合同就中止了,企业还向律师要求返回钱款,不知道“已中止了一年的合同,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被提及”。

  而中国塑料工业协会负责人称,即便在国家禁用发泡餐具期间,发泡餐具在2010年底的市场占有率仍超过70%,市场需求较大。而且早在2011年,发改委已为发泡餐具“解禁”埋下伏笔。

  至于将来的监管,杨惠娣指出,虽然目前有《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但该标准覆盖面较宽,建议在现有标准基础上,制定一次性发泡餐具的专用标准。

  中国塑料工业协会透露,国家正在着手制定一次性餐具的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与塑料制品行业有关的5大协会已草拟了行业管理、企业准入、质量管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4套管理制度,并递交国务院相关部门。

  发泡餐具:从“被禁”到“解禁”

  1986年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开始在我国铁路上使用。

  1991年 废弃塑料垃圾污染铁路沿线。原铁道部研究治理“白色污染”对策。

  1995年5月 原铁道部全面禁止在铁路站车使用发泡餐具,代之以可降解餐具。

  • 相关阅读
  • 一次性发泡餐具5月1日解禁 过去14年禁产禁用

      一次性发泡餐具被称作“白色污染”,14年来一直禁产禁用且多次查处。但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的一纸“21号令”,却将它突然解禁。食品包装专家和多家餐盒企业指出,发泡餐具目前缺乏产品标准、质...

    时间:03-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