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年底,沈卓立将旗下50多款APP应用全部改为免费,直至今天。
“收费产品不赚钱。”沈卓立坦言,最初那款备受好评的“故宫”下载量最终只停留在了3000左右,2010年所有已上线的应用收入只有10万元。而现在Touch China旗下的“景点通”、“地铁通”产品动辄就有五六百万的下载量。
吸取教训的沈卓立找到了导游类APP的营销模式。目前,公司的收入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APP内携带着的旅行社、宾馆等相关广告。二是定制生产,比如和一些旅游景区合作,为他们打造一款量身定做的APP软件。
“定价高了,分成也就多了,这是很明显的道理。”沈卓立说,但这并不适合导游服务类APP,消费者很难接受通过付费来使用公共服务类的应用软件。
专家支招
做有市场“痛点”的产品
国外媒体TNW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App Store中的应用总下载量中国区只占到了18%。中国区App Store下载应用付费的用户只有3%。
“苹果改变了在中国区的定价策略,这主要是为了提高整体产业效益。”通信世界网总编辑刘启城表示,这将对中小研发者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短期内效果并不会明显。刘启城表示,开发者要想通过提高产品收费来盈利,必须首先要保证产品能抓住市场“痛点”,“我建议开发者们抓住特定的窄众市场、做精做强,让产品成为必需品。”
在刘启城看来,和在产品中加入广告这一目前流行的APP研发者盈利方式相比,开发行业客户市场更加有可行性,“加入广告是以损害用户体验为代价,很难长久。事实上,目前例如航空、旅游等行业都需要APP产品,研发者们可以抓住行业应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