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得发白的灰色夹克,一只皮质磨损的厉害的简易手提袋似乎已成为他的标志,这个每天都穿梭于中国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海大”)校园的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海浪学科的拓荒者文圣常海大人亲切的称他文先生,周围熟悉文先生的人对他的评价是平易近人 从容淡泊 他将毕生精力献给物理海洋研究,在海洋科研 治学育人个人修养的“大海”中孜孜不倦……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感染了几代海洋人,虽然他是我国海浪领域的领军人物,但他始终关注海洋科研的方方面面,他的心中永远装的是整个中国海洋事业。
1921年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一个清寒家庭的文圣常,自幼受父母启蒙教育,孔孟的处世之道对他有较大影响 经历过抗日战争期间颠沛流离的中学时光,在1940年,考上了武汉大学机械系 文圣常尽管学的是机械工程,但在大学期间他却打下了很深的数理功底,课外喜欢阅读文艺与哲学 逻辑著作,促使他形成既勇于探索 又务实钻研的个性 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成都航空委员会第八飞机修理厂任试用员 第十一飞机修理厂考工股员 国民党空军空运103中队(北平—上海)机务员 由于他具有坚实的数理和英文功底,又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为人正直,由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选派,于1946年赴美国航空机械学校短期进修,1947年回国正是这次进修,使他结缘大海,并萌发了研究海浪的想法。
1946年1月,文圣场乘船赴美时途经太平洋,几千吨的船舶像玩具似的颠簸 当时他就决心设计出一种海洋能量利用的装置,去叩开海洋世界的大门经过精心研究,回国后不久他就成功设计出一种装置模型,可以利用海浪的垂直运动压缩空气透平,从而获得电力输出,作为一种灯标,可以不断在波浪中闪烁 导航 这一装置模型几经改进,先后在嘉陵江畔北戴河海边青岛汇泉湾试验并取得成功,这是我国学者最早进行海浪能量利用的试验。
文圣常的研究始终瞄准海洋学科的国际前沿,且能在极短的时间里有成就。在美国期间,除了努力学习航空机械专业知识外,他广泛涉猎其他自然科学。1953年,文圣常教授来到青岛,在当时的山东大学海洋系主持海浪课的教学。50多年来,他在风景如画的海大园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在国际上极有震撼力的突破性创新成果。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尚未开展海浪研究,当时国际上虽然有两种盛行的方法研究海浪,但所有探讨只限于海浪在充分成长状态下的海浪频谱内容,没有考虑成长过程中的海浪谱型形式,且主要是以半理论和半经验的方法,在这种背景下,文圣常首次将国际上盛行的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开创了将谱概念与能量平衡相结合的新的研究方法描述风浪成长的全过程,并于1960年在《中国科学》英文版上发表了“普通风浪谱及其应用”、“涌浪谱”等著名论文,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被誉为“文氏谱”。
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花甲之年的文圣常又主动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6年至1995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的海浪数值预报方法研究,独创了我国自己的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预报模式,这一成果获得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本人也两次被授予“七五”有突出贡献者 “八五”先进个人称号 经国务院批准,自1990年7月起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海大历史上首位院士。
20世纪最后十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国际减灾十年”的号召,年逾古稀的文圣常又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国家“八五”、“灾害性海浪客观分析 四维同化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研制”专题 其产品现已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应用于台风浪预报,并进入中央电视台灾害海浪预报,在防灾减灾中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后,他又承担起“近岸带灾害性动力环境的数值模拟和优化评估技术研究”专题并亲自参与其相关子课题,提出了新的谱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