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地300公里的太空向全国青少年进行授课后,王亚平更多地被称为“王老师”。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的王亚平表示对这个称谓有点“小惊喜”:教师是神圣的职业,能被人这样称呼我非常开心。
与地面的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度过的40分钟令王亚平十分难忘。她说,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令自己既激动又幸福,“激动的是他们或稚嫩或认真的声音里,传递着对太空的无限好奇和向往;幸福的是我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感受到了作为老师的那种幸福。”
尽管与曾经飞天的同伴进行过无数次的交流,真实的太空体验与王亚平的想象依旧有所不同。她将飞天的经历比作小马过河:“做任何事情都会和想象的有所不同。”王亚平说。
□释疑
航天员返回后为何要医学隔离?
保护航天员恢复调养
世界各国航天员返回地面后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医学隔离,以对航天员进行必要的保护和恢复。
专家介绍,受太空失重环境的影响,在太空中长期生活的航天员体内钙质流失、免疫力下降,返回地面时体质一般都比较虚弱,地面上任何一种常见的病毒都可能对航天员形成严重的威胁。
前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介绍,医学隔离期一般约14天,与外界基本隔绝,除医学措施外,航天员还会接受按摩、中药调理等。
医学隔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航天员身体恢复情况,也与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时间长短有关,一般在太空生活时间越长,医学隔离期也越长。此间航天员需要平衡恢复、立位耐力恢复、心血管功能恢复和生物节律调整,消除飞行后的疲劳。
医学疗养期约20天至30天,航天员将入住疗养院,继续恢复健康的同时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疗养期一般3个月左右,航天员各项生理参数恢复到飞行前的状态,如情况良好,要开始正常的日常训练,但一般一年之内不执行新的任务。
何为中长期太空生活工作能力?
目前还没有明确界定
聂海胜昨天表示,从自己两次飞行任务的经历看,中国航天员已具备适应中长期的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航天专家表示,目前国际上对中长期飞行尚无明确界定,一般数天的太空飞行被认为是短期任务,中长期任务一般长达数月。
专家认为中长期驻留太空应具备两方面,首先从载人航天器看,天宫一号已在轨运行近两年,整体情况非常好,性能和指标达到甚至超过预定要求,各种重要的关键部位经受住考验。
另外,五次载人飞行中,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工作能力得到充分考验,尽管相比国际空间站航天员半年一轮换的周期,我国几次太空任务的时间还比较短,但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在轨维修等方面,都为未来长期载人飞行打下基础。
专家认为,真正长期太空飞行,中国还需积累经验,航天员要掌握更多操作知识和技能,如舱外维修,国外航天员一出舱就达5个小时以上,有时两名航天员同时出舱,互为备份,进行太空维修。
专家提到,今后的太空实验也将更为复杂,未来的太空任务还很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