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谁来拯救好莱坞大片?技术献给艺术的方案

谁来拯救好莱坞大片?技术献给艺术的方案

2013-08-01 16:45:39

来源:

  好莱坞如何才能避免总是炮制出《环太平洋》(Pacific Rim)和《重返地球》(After Earth)这样票房惨淡的烂片?

  一位名叫亚历克西·柯克(Alexis Kirke)的前华尔街数量分析师自认为找到了解决方案——但前提是要有海量的受众分析数据。

  今年早些时候, 亚历克西·柯克(Alexis Kirke)首次公映了一部影片《Many Worlds》,但是他对观众们有一些特殊要求:必须佩带一些传感设备。这样柯克就可以监测他们的脑电波、心率、流汗多少和肌肉紧张水平。他这样做并非是为了科学,而是为了科学娱乐。

  可以这么说,人类身体在观影时的身体反应表明了主体的生理唤醒,或者该影片使人产生的怎样的强烈感受。读数没有变化意味着无聊;而精神高度紧张,坐立不安则会在传感设备的读数上表现出巨大的峰值。随后这些数据将会被导入计算机中,进行数据的平均和实时分析,以此基于观众的情绪反应来改变影片叙事结构和方向。

  观众虽然没有感觉到自己做了选择,但是影片的情节已然经过其无意识反应的挑选。观众表现出的生理反应决定了下一个情节会发生什么。对此感到不可思议?的确。在这个个性化娱乐的世界里,这可能正是好莱坞难题的一剂解药。

  数据分析能否拯救好莱坞大片?

  并不是每一部影片都能像《钢铁侠》一样,在不牺牲质量的同时也能吸引大批观众。对于许多影片而言,每为取悦更多海外观众做出一步努力,其创意的精彩程度就会丢掉一分。

  “一部影片需要达到于观众欣赏的最低标准,”柯克认为,“而要达到各个国家的观众都可以接受的程度,影片往往会以妥协告终,这个标准会降的很低,其质量会大打折扣。”

  影片《Many Worlds》是情感优化这一开创性领域的一部分。情感优化标志着一项重大转变:在传统影院的范围内,将观众从被动消费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艺术表现形式能否被数据所驱动?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已故英国科学家C.P.斯诺在自己那篇著名《两类文化》(The Two Cultures)中表达了观点:“整个西方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被分成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他们无法互相理解对方世界中的大部分问题。

  而艺术和科技都或多或少得填补了这一鸿沟。举例而言,像长笛这样的乐器就像科技领域中的工具,只不过它用于创建“艺术”,尽管人们很少会以这样的视角看待它。同样的,在史蒂芬·列维(Steven Levy)1984的经典著作《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中描述了“黑客伦理”——“在计算机上创造艺术和美,”这一观点被史蒂夫·乔布斯和皮克斯公司的员工们完美诠释。

  列维并不是第一个这样表述的人。希腊词technē的意思是“技艺”,包括了技术和艺术这两层含义。文艺复兴时期,各学术流派百花齐放,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努力调和这两个领域。蒙太奇照片是今天的数码照片处理技术和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实增强技术的前身,作为其开拓者之一的汉娜·霍克(Hannah H?ch)的想法在20世纪早期写道,“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整合机器工业和艺术两个世界的物品。”快进到2013年,现代的思想家们只是回应了这些观点。那么,像《Many Worlds》这样的影片会成为现代科技和艺术融通的先声吗?

  好莱坞2.0时代,走自己的路

  做多版本结局的电影并不是一个使电影再次盈利的简单策略。事实上,追求利润的动机对柯克来说根本不存在,作为定量分析师的那些日子里,为了赚钱,他觉得自己被剥夺了公民权。他所想的,是成为一个艺术家。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