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时,家住朝阳区的肖女士开始为一家人准备早餐。她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喷涌而出,清澈甘洌。
此刻,远在百里之外的本市最大地表水源地——密云水库取水口,工作人员正将细细的炭粉撒向原水,正是这纷扬的炭粉为市民杯中的清水筑起第一道安全防线。
“变暗”的原水
密云水库取水口离县城15公里。走过一条人烟稀少的小路,便看到了紧闭的铁门和保安,大门口没有厂牌。经过层层检查进入厂区。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投炭,进水口的原水看起来有些暗。
投炭是为了让水更干净。市水务局今年1月14日公布的北京中大型水库水质数据表明,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等北京重要水源地的水质全部达到Ⅱ类。从历年数据来看,密云水库的水质始终处于稳定状态,虽然近些年也呈富营养化的趋势,但水质仍保持在Ⅱ类状态。
但每年8月起,由于光照充足,库水内藻类增加,土腥味随之加浓。北京自来水集团水质检测中心主任林爱武说,原水内藻类增多,就会带来更多的嗅味物质——二甲基异莰醇(MIB)。常规制水工艺并不能完全将其消除,虽然各项检测指标合格,但如果自来水带着这种嗅味物质被输送到居民家中,居民烧开水时就会闻到怪味儿。
“对付烦人的水藻,我们可以‘一招毙命’。”技术人员的“杀手锏”就是粉末活性炭。“活性炭会吸附水中的藻类,形成大颗粒,在水厂就很容易将其沉淀、过滤掉。”负责在取水口投炭的第九水厂副厂长陈有军说,从取水口到水厂,要经过70多公里的路程,这样活性炭就有充分的时间发挥吸附作用。
粉末状的活性炭通过投炭管持续喷入取水管线。陈有军说,投炭量是按取水量、MIB浓度计算确定的,投炭的时间、数量都有严格控制。据技术人员介绍,投放这种200目(目为专用量词)的炭粉,每4分钟要花费100元,按一年投放40天计算,仅粉末活性炭的成本就在140多万元。别看加了炭粉的原水有些暗,但这却是为了市民杯中水更清的第一道防线。
“奢侈”的“炭池”
源头投炭,仅仅是保障水质的第一步。相较悬浮物而言,对水质影响更大的是有机物质。而自来水中的有机物去除的是否彻底,用户很难通过视觉、嗅觉判断,甚至即便烧开水,大多数有机物质也无法去除。
活性炭吸附技术是去除水中有机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活性炭除了能去除大部分已知的有机物,还能吸附大量未被检出的潜在危险。但由于成本较高,在国内并不是所有水厂都使用这一方法。而早在1988年,北京市第九水厂生产运行,就已开始使用这项技术对原水进行深度处理。
记者在第九水厂车间看到巨型的炭滤池,经过前期处理的水进入炭滤池经活性炭对所含的有机物进行吸附,使其深度净化。第九水厂厂长陈克诚说,这样的炭池在九厂共有72个,每个炭池需用约65吨活性炭,一共需要4680吨活性炭。按市价1万元1吨来计算,就需要投入4680万元。加上活性炭有使用寿命,每年还需要更换约1440吨。这对于水厂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开支,许多外地同行在看到九厂的炭滤池后都直呼“奢侈”,但正是这“奢侈”的炭池,为市民滤出了净水。
管线中的最后过滤
每天近300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在全市近万公里的管线内流动,如何保证水中没有致病菌?林爱武在一张纸上写下了“NaClO”,这个分子式叫次氯酸钠。
自来水在出厂前还要用氯消除水中的致病菌,自20世纪初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是目前为止,人类消毒饮用水不可或缺的手段。美国自从对饮用水投氯消毒后,大幅度地降低了伤寒病的发病率。